投資自己的腦袋

嫌孩子做不好,想直接插手嗎?心理學 7 點育兒妙招,讓小孩提前擁有 解決問題的能力!

  【我們想讓你知道】 每個爸爸媽媽上班日早晨的戰爭,寶貝不要再跳了快換上制服、寶貝快吃早餐上課要遲到了,一大清早不斷的聽到媽媽的提(怒)醒(吼),總覺得與其小朋友自己穿好,不如我替他穿比較快,但是你這麼做就讓小朋友失去學習的機會囉!   文 / 媽媽經   現在是早上 7 點 55 分,我 6 歲的女兒在客廳看電視,穿著睡衣唱著 Baby shark,並同時隨著音樂跳動。我很火大,因為再 15 分鐘後娃娃車就要來了。 我把她的睡衣脫下來就像衣服著火一樣,然後粗暴地幫她穿制服,我把她整個人從地板上抬了起來,又放回去,最後壓秒送出去。 我知道她可以自己穿衣服,但看著她自己拖拖拉拉,我的血壓開始飆升,我基本上每天都為她這樣做,以避免她遲到。聽起來很熟? 埃德蒙頓心理學家珍妮·威廉姆斯(Jeanne Williams)看到許多父母會透過「媽媽 / 爸爸幫你比較快」的方法來應對緊湊的時間。我們都知道要讓孩子學習,要讓他們自己來,說得都比做的容易呀,每次都讓他們自己來,不是做得太慢,就是做得不夠好,講了也沒用,不如我自己來吧?   這在心理學中被稱為「習得性無助」 威廉姆斯警告說:「習慣性地為你的孩子做他自己有能力做的事情,這會無意中傳達出你對他的能力沒有信心的訊息。」 這樣會導致一個孩子缺乏獨立性、自尊和解決問題的能力,甚至無法執行適合其年齡的任務。   這無助感跟誰學的? 你猜對了 但威廉姆斯這麼說並不想讓我們感到內疚,她解釋說這個問題是可以解決的,以下是教孩子更加獨立的 7 個技巧: 一、發出通知 鼓勵孩子幫助「你」改變,讓孩子參與進來。當威廉姆斯意識到她為兒子做的比必要的多時,她告訴兒子:「我很抱歉,我知道你已經準備好做一些大孩子的工作了,但我還是一直把你當小孩子一樣對待!」 她認為不要使用諸如「你不是寶寶了」之類的短語,寶寶在這個年齡段可能會是一個敏感詞。 二、識別機會 紀錄孩子自己可以做的事情,像我的小孩有 13 項任務,包括:刷牙、收玩具等等他可以為自己行為負責的相關任務,甚至也有關燈、倒水等等相當基本的任務。您也可以詢問孩子認為自己有能力承擔哪些職責,這會增加他嘗試的意願。 三、目標優先事項 讓孩子一次只處理一件事情,這樣就不會容易讓孩子因為有太多負擔,而很快就想放棄。 四、騰出時間 如果孩子需要 10 分鐘來刷牙洗臉,請提前 10 分鐘開始孩子的早晨。當孩子沒有受到壓迫的時間壓力時,他的合作可能會讓你大吃一驚;而且當你不與時間賽跑時,你的情緒也會更加平靜。 五、忘記完美 接受他不會像大人一樣完成任務,如果牛奶灑了,您能考慮不要先批評,而是在心平氣和地情況下清理它,並向他說明每個人都會發生這種情況,下次要注意喔! 六、讚美某事 不要跟他說鞋子穿錯了腳,而是說:「你自己穿鞋了! 好厲害喔!」 她會自己發現穿起來有不適感。此時我們應給予積極的改進,譬如:「我打賭你明天會讓他們穿對。」 七、考慮狀況 如果孩子們疲倦、生病、有壓力或有適應困難,代表現在不是引入新責任的時候;如果他們退步了,不要氣餒,因為這是正常的。與責罵或批評他們相比,幫他們暫時分擔任務,可以幫助他們更快地恢復。 心理學家珍妮威廉姆斯說:「當小問題突然出現時,不要急於解決它們,可以先詢問小朋友,是否能他們可以想出解決辦法,以鼓勵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。如果孩子被考倒了,你可以慢慢引導,給他們多一點時間思考。」 所以父母盡量告訴自己放鬆一點,像我現在發現生活有更多凌亂的床鋪和一灘的牛奶,但聽到您的孩子自豪地說:「這都是我自己做的!」 這真是太值得了。   看更多好文,拉近你與孩子的距離: 小心評價小孩不當,可能會造成小孩的「習得無助感」! 做事老是半途而棄?這樣幫助孩子知道「辦不到」只是自己的成見   本文由 媽媽經 授權轉載,原文 於此 ( 圖:shutterstock / 責任編輯:yun )

誰說八年級的父母不靠譜?懶惰育兒 3 大優點,增加孩子自信、還能擁有創造力!

  【我們想讓你知道】 有很多人說現在 8 年級的父母(90 後),育兒方式與以前不同,還開玩笑稱為「懶惰育兒」,讓小孩自己動手做早餐、自己學會自動自發、完全的自主性,讓小朋友從小具備「自主探索」的能力,培養孩子的「獨立性」!   文 / 媽媽經   90 後的父母的「懶惰育兒」 很多人都在質疑八年級的父母本身較懶惰、不可靠,他們習慣賴床、睡到中午,經常外食、懶得做飯,但這樣的結果卻讓我們很吃驚,他們的孩子不得已只好自己早點起床去買早餐,反而培養了孩子獨當一面的本事。有人甚至說 90 後的父母是在形式上輕視孩子,在態度上高度重視孩子。   心理學上的懶惰育兒 懶惰式育兒是一個概念,允許父母在沒有徘徊的情況下陪伴孩子。您可以讓孩子自己做決定,並在他們需要幫助時進行干預,而非在他們生活的每一分鐘都牽著他們的手。懶惰式的育兒方式可以讓孩子建立自己的身份,獲得自信,並學習解決問題的技巧。   懶惰的育兒方式優點 懶惰育兒比直升機育兒為一種更健康的替代方案,這種懶惰的風格基本上提供了一個潛在的更好的養育平衡。懶惰的育兒方式優點有以下幾點: 1. 您可以把事情做好 做一個懶惰的父母的眾多好處之一是「生產力」。舉例來說:如果您沒有看到任何明顯的危險,您可以放鬆並閱讀一本書或寫作,讓您的孩子專心做自己的事情。 2. 孩子將獲得信心 回想一下你第一次自己完成某件事情,也許是你第一次去洗手間或綁鞋帶,是不是因為你自己完成了一些事情而感到很特別?想像一下,您的孩子將建立起學會自己做事的信心,當孩子缺乏自信時,他們的發展就會落後。 3. 幫助孩子發揮創造力 您是否曾經在課堂上,完成一項可以完全發揮創意的作業?你還記得你表達自己時的興奮嗎?這就是您的孩子在發揮創造力時的感受,當你給他們表達的空間時,他們甚至可以教你一些東西。   懶惰的育兒方式也有缺點 允許孩子表達自己實際上可以改善你們的關係,當您讓您的孩子創造性地負責時,您就有了參與的空間且無需接管,鼓勵孩子表達自己絕對不會錯。 然而,懶惰育兒也有以下缺點: 1. 更大的受傷風險 有時,讓孩子做主會有點冒險。雖然讓他們自己做決定可以讓他們獨立,但也讓他們更容易受到傷害。不過,孩子將可以從他們自己的錯誤中學習,「風險」是學習的固有部分。 2. 孩子可能需要一些時間才能找到自己的最佳狀態 根據您孩子的年齡,他們需要在做出正確選擇之前進行一些獨立練習,這表示您必須先監督孩子一段時間,然後等待孩子已具備一些基礎的能力,才能讓他們在更進階的事物上掌權。如:孩子生病的時候,讓他們決定應該要吃冰淇淋還是喝熱湯? 3. 這種風格可能會損害您的聲譽 儘管懶惰育兒富有成效,但其他人可能會認為這純粹是一種「懶惰」。允許孩子自己做決定可能會令人擔憂,尤其是對他們的安全而言。而那些沒有聽說過這種育兒風格的人可能會認為這是不負責任的,甚至接近於「忽視」。 有人說 90 後的父母在培養孩子的「獨立性」很有一套,對比 90 前的父母,最有名的即是「直昇機父母」,總是在圍繞在孩子身邊。而 90 後的父母的做法是:從來不把孩子當作自己的「附屬品」,從小就把孩子當作獨立的個體。孩子們天生好奇,孩子們必須具備「自主探索」的能力,父母的懶惰育兒似乎對孩子的成長有助長的作用。   看更多好文,拉近你與孩子的距離: 孩子半夜哭鬧,老公永遠不會醒!最新研究:無論家中有幾個孩子,爸爸的睡眠品質都一樣好 專科醫師:孩子突然出現這些行為,恐是罹患「憂鬱症」!   本文由 媽媽經 授權轉載,原文 於此 ( 圖:shutterstock / 責任編輯:yun )

為孩子打造長期儲蓄計劃!精算媽咪 珊迪兔分享教育、夢想 2 大基金準備法

  【我們想讓你知道】 爸媽看到寶寶可愛稚嫩的臉龐,總想讓孩子得到最好的教育跟環境,養小孩是甜蜜的負擔,育兒支出更是重要的一環,爸媽在財務規劃上就要更加留意,珊迪兔除了每月的育兒支出,還額外存了兩筆費用,一筆是孩子的教育基金,另一筆是夢想基金,而她是怎麼規劃的呢?   文 / 媽媽寶寶 mombaby   看見孩子呱呱墜地,爸媽無不感動並下定決心要給孩子最好的!想讓他成為幸福的孩子,固然少不了財務上的精心規劃,我為孩子存錢的方式,除了每月的育兒支出,還額外存了兩筆費用,一筆是孩子的教育基金,另一筆是夢想基金。 因為台灣有國民義務教育,孩子若非就讀私立學校,基本上,不會有短期內支出一大筆教育費用的可能,用於孩子身上的教育支出分散在 18 年間,總體存款計劃的時間長,爸媽可及早準備。不過,由於這是一項 10 年以上的長期計劃,選對投資工具就非常重要,流動性差的不動產較不適合,建議可選擇定期定額投資股票或基金。   算出目標金額、選對投資工具.孩子的教育基金不煩惱 通常孩子的教育有 3 階段費用最昂貴,包括:幼稚園、高中與大學,若孩子就讀私立學校,爸媽就需提撥相對較多的教育基金來應付。建議新婚家庭可從備孕時就開始存款;若孩子已出生,可直接存高中或大學學費,並透過以下步驟來計算: 步驟 1:算出目標金額需要多少費用 步驟 2:確認自己可投入的金額與現有本金總額 步驟 3:確認年報酬率需要多少才能達到目標金額   例如: 爸媽預計讓孩子就讀私立高中及私立大學 假設依照目前能力,可每月定期定額投資 5 千元,暫不考慮手續費,從孩子出生至 7 歲,7 年間投資成本為 42 萬元,若以年化報酬率 5% 來概算,7 年後大約可存到 50 萬元。 由於小學到國中的學習費用都不高 這筆資金暫時不需動用,投資部位可繼續持有,若經濟允許可將股息或債息再投入;若不允許則每年領股息或債息,待孩子 7 歲開始需要零用錢時,可提領一筆費用給他,剩餘的再投入,等到孩子上高中了,就能存下大約 66 萬元。 而孩子就讀私立高中與私立大學 每學期學費大約為 5 萬元,高中 3 年加上大學 4 年總共需花費 70 萬元左右,此時,先前存下的教育基金,就可用來支付絕大部分的教育費用。 不過,若孩子的教育需求較大 短期的教育費用,例如:幼稚園、小學的補習費與才藝費,就很難以長期投資工具去因應,由於每個孩子的學習能力及情況不同,建議爸媽每年檢視孩子的學習情況,使用專款專用的預算建置方式來編列,並視孩子的發展狀態,預留專款項目來應對。   按使用年期選擇不同投資工具 不論是公立或私立學校,學費都會隨著物價波動而調漲,我們無法預估到很全面的情況,所以爸媽將資源分配在孩子的每個學習階段,都必須有相對應的方式,若經濟能力有限,也未必要一口氣幫孩子存足夠的教育基金。 可以規劃讓孩子早點接觸、學習財商觀念和技能 念高中後就可開始打工,讓孩子自己有能力負擔部分費用,這也是培養孩子責任感的重要一環,而父母要做的就是整理好家庭財務,每月收支、投資目標與退休金,提供符合家庭預算的教育資源。 建議爸媽在存孩子的教育基金時,可依照使用年期來選擇投資不同報酬率的工具,例如:國小、國中學費為中期投資,就可購入較為穩健、投資報酬率介於 5~10% 的投資工具;高中與大學的教育基金,因存款年期較長,可選擇波動較大,但長期穩定成長的標的,可採用定期定額方式投資,等到孩子大了即將邁入大學時再使用長期扣款,這時,這些投資工具就能轉換成較穩健的標的。   定期定額與定期定股.為孩子存夢想基金 若每個月還有現金結餘,父母也可考慮幫孩子存夢想基金。夢想基金可設定於孩子 0~18 歲期間,每月定期定額投資 3 千元,假設不考慮手續費,18 年的投資成本為 64 萬 8 千元,以年化報酬率 5% 來概算,孩子 18 歲時就能存到 105 萬元。之後,不需再投入資金,讓投資部位滾存生息,一直到孩子 30 歲,就能擁有 190 萬元。 若目前能力範圍可及也能多存一些 或採用單筆投入,如此一來,滾存的效率會更好,例如:孩子 6 歲時存入 100 萬,不再投入也不匯出使用,待孩子 30 歲時就能領出 330 萬元,這筆費用就能有更多運用,像是就讀 MBA 或做為創業的頭期款等。 由於夢想基金是一個 20~30 年的計畫 建議可使用長期、波動大且報酬率有機會飆升的投資工具。最後,提醒大家,以上投資報酬率為概算數字,任何投資標的往往隨著政治、經濟等大環境因素波動而有虧損的可能,雖然可策略性地更換標的,但儘量讓其自動化扣款,別輕易更動,並定期檢視自己的需求與標的的績效來做適當調整。   有關珊迪兔 Podcast頻道《精算媽咪的家計簿》主持人。精算生活,創造理想人生的珊迪兔,曾遭遇人生低谷、不堪回首的財務困境、成為媽咪後在職業生涯上的轉折,樂於面對挑戰、喜歡與問題正面對決。堅持相信:「即便生命給我們很多挑戰,睡一覺起床依然陽光燦爛。」 文/珊迪兔   更多家庭理財,好文推薦你: 另一半不理財?管帳管到心累嗎?把帳務目標變成遊戲,一起破關好開心! 理財四招,全職主婦的超實用存錢撇步大分享! 先有儲蓄,才能談夢想!領薪族必看 4 個存錢密技:省下的錢「看得見」才會有動力 別讓「存款」變家庭導火線!20 年存款剩 5700....中醫師怒毆妻,因老婆不會投資!? 房貸繳完 100 萬,老婆卻想再增貸買車!夫妻月入 8 萬,卻每月花光... 沒有理財共識,怎麼辦?   本文由 媽媽寶寶 授權轉載,原文 於此 ( 圖:媽媽寶寶 授權 / 責任編輯 :  yun )

金錢教育把握 5 大生活情境,親子對話融入「金錢意識」,默默讓孩子學會不浪費錢、好好存錢

  【我們想讓你知道】 孩子學理財,必須從小養成由日常生活做起,金錢並不是親子之間禁忌話題,小編前陣子跟同事出去玩,小朋友自己拿糖果到櫃台結帳,店員跟他說 10 元,小朋友從口袋中拿出硬幣,那畫面很可愛,這是一種從日常生活中養成小朋友金錢觀的好方法呦!   文 / 媽媽寶寶 mombaby   金錢不應該是親子間的禁忌話題,孩子學理財,首先要從爸媽的態度開始翻轉,把握日常生活中的教學機會,將金錢意識融入親子對話,養成孩子用錢好習慣。   從日常生活中,培養孩子金錢觀 把握日常生活中的 5 個情境,都能在潛移默化中,幫助孩子培養好的金錢觀念 情境一.超市購物 分辨需要與想要,將錢花在刀口上 平常帶孩子到超商或超市,就是最好的機會教育,購物過程可教孩子分辨「想要」及「需要」。馬哈老師分享,為了教孩子分辨什麼是真正的需要,她曾故意示範「亂買」,像是洋芋片、巧克力等零食,拆了包裝卻沒吃完,只好忍痛丟棄,並和孩子表示:「這樣就丟掉了 20 塊錢,好可惜!下次就知道這些東西只是一時想吃的,其實不需要。」孩子之後買東西前,可能會開始思考:這是不是真正需要的,透過每一次親子購物練習,孩子將更懂得錢該花在哪些地方。 連大人自己也會有衝動購物的時刻,更別說是孩子,然而,當孩子想買某項爸媽認為不需要的物品,馬上說「不」可能使孩子感受被否定而抗拒,馬哈老師提供兩個方法,以較緩和的說法應對當下狀況。(延伸閱讀:建立正確金錢觀.從小開始:育兒 Q&A) 遞延滿足 先採取拖延戰術,如:「我幫你查一查,其他地方是不是比較便宜」、「其他同學也有買過嗎?要不要去問問看他們覺得好不好用?」、「我們先回去考慮一個星期,如果還是很想要,我們再討論。」或鼓勵孩子存夠錢再來買,有時孩子只是三分鐘熱度,真正存到足夠的錢,可能又沒那麼想要了。 自己出錢 讓孩子掏出自己的零用錢購買,促使孩子更認真思考這個商品是否值得自己花錢擁有。   情境二.用餐 讓孩子付帳,認識錢幣、珍惜食物 出外用餐,不妨讓孩子嘗試付帳,除了讓孩子認識錢幣,也在付帳過程中,了解吃一頓飯需要花費的金額,培養孩子對於價格的概念,才不會造成孩子「吃米不知米價」的窘境。 等到孩子年紀更大一些,也能訓練孩子算帳,如:吃一碗麵 50 元,媽媽給我 100 元,所以店家應該找回 50 元。馬哈老師提到,許多店家看到小孩付帳,通常會給予稱讚,當孩子得到「數學很好、「自己付帳很厲害」等正面回饋,自然對算數、付帳充滿自信與成就感。 另一方面,孩子點了一碗麵結果剩了半碗,就相當於 25 元,爸媽也能藉此機會讓孩子知道,浪費食物就是浪費錢,從而學會珍惜。 情境三.存錢 親子版 365 存錢法 365 存錢法,顧名思義就是每天存錢,第一天存 1 元,第二天存 2 元,每天都比前一天多存 1 元,直到 365 元為止,每年將可存到 6 萬 6,795 元,但對於孩子來說,一天的零用錢不可能達到 365 元,因此馬哈老師與兒子將此存錢法稍做調整,改為孩子一天存 10 元、媽媽一天存 50 元,存到一年時,將總金額平分,孩子只要每天持之以恆存錢,平均下來等於每天多獲得 20 元,以高額回饋為誘因,吸引孩子主動儲蓄。 這樣的存錢法不但能教孩子存錢,也是小資爸媽零負擔儲蓄的妙招,想像一天若存 50 元,一年下來即是近兩萬元的不小數目。(延伸閱讀:單親媽媽和她的小孩:與孩子一起「365 天存錢法」) 情境四.領錢 了解銀行功能,以及勞務換取報酬的概念 看到爸媽結帳時總是拿出一張卡片,有些孩子以為只要有想要的東西,都能用卡片支付,或者認為沒錢了就到 ATM 機器領,因此爸媽領錢時,也能一併解釋,卡片裡之所以有錢,是因為爸媽每天辛勤賺錢,付出勞務才能賺到這些錢。 在此同時,介紹「銀行」這個機構,說明銀行的功能、可以到銀行做什麼、為什麼要去銀行,以及要如何在銀行擁有自己的戶頭。 口頭講解之外,最好的方法是直接擔任孩子的第一間銀行,馬哈老師分享,她曾和兒子提議:「如果從每個月零用錢撥出 40 元,存進「父母銀行」,媽媽每個月就會多給你 10 元。」慢慢灌輸孩子儲蓄、利息的概念。 情境五.一日媽媽體驗 由孩子管理與分配預算 由孩子分配家中成員的支出項目,準備幾張便條紙,讓家中成員條列自己一天的花費,再由孩子發錢給家人,孩子就知道,每個人每天需要的花費,也給孩子機會編列家中預算,當需求超出預算時,與家人討論哪些是需要,哪些只是想要。 (延伸閱讀:該不該給孩子零用錢?爸媽掌握 4 溝通策略,建立孩子正確金錢觀) (延伸閱讀:五大NG親子金錢對話,你說錯幾句?常講家裡沒錢,孩子恐自卑產生偏差,換個說法更健康) 文/李柔萱 採訪諮詢/親子理財專家馬哈   更多家庭理財,好文推薦你: 該不該給孩子零用錢?爸媽掌握 4 溝通策略,建立孩子正確金錢觀 五大 NG 親子金錢對話,你說錯幾句?常講家裡沒錢,孩子恐自卑產生偏差,換個說法更健康 先有儲蓄,才能談夢想!領薪族必看 4 個存錢密技:省下的錢「看得見」才會有動力 別讓「存款」變家庭導火線!20 年存款剩 5700....中醫師怒毆妻,因老婆不會投資!? 房貸繳完 100 萬,老婆卻想再增貸買車!夫妻月入 8 萬,卻每月花光... 沒有理財共識,怎麼辦?   本文由 媽媽寶寶 授權轉載,原文 於此 ( 圖:媽媽寶寶 授權 / 責任編輯 :  yun )

二伯創業背後藏洋蔥:希望有一天,我可以支持蔡阿嘎隨心所欲地拍片!

  【我們想讓你知道】 嫁給台灣 YOUTUBER 天王蔡阿嘎的二伯,原本澳洲念完書,正打算在澳洲長住,重逢蔡阿嘎後開始 YOUTUBER 人生更創立個人品牌 haha baby 對於人生如此大的轉變,二伯是如何調適、思考除了嘎嫂角色外,她想要追尋的自我是什麼?   文 / 媽媽寶寶 mombaby   每次拍蔡阿嘎一家封面,總是充滿歡樂!而最近二伯的人生也有了些許變化——她不只是阿嘎的老婆,桃貴、波能的媽媽,還創立了個人品牌 haha baby。當二伯忙了一天回家,蔡阿嘎也把家事做好,全力支持老婆。除了幸福,兩人更有美好的默契了! 幾乎是一年就會與蔡阿嘎一家見一次面的《媽媽寶寶》,這回又邀請到阿嘎二伯一家拍封面囉!也許是因為一年一會,更能感受時間在孩子身上的施展的魔力!上回看到波能,還要爸媽扶著頸子才能坐起,這回卻能夠自己走得穩穩地,開心時還會拍手跳舞呢! 而身為 YOUTUBER 天王老婆的二伯,從前給大家的印象往往是「嘎嫂」,但是這次,我們更想多一些聚焦在二伯,這個生了兩寶,還是充滿少女氣息的年輕媽媽身上。   二伯嫁給蔡阿嘎,開啟意料之外的人生 在還沒與阿嘎重遇之前,她剛從澳洲念完書,正打算在澳洲長住。 成為名人的老婆、變成 Youtuber,這兩件事,根本沒在她的人生計劃中 「我本來想在澳洲工作個五年、十年,存錢回來,開一個店面。沒想到人生卻有這麼大的變化。」 嫁給台灣 YOUTUBER 天王,也需一點點勇敢吧!我們不禁想,當年這女孩,知道自己的人生會迎來怎麼樣的轉變嗎? 「其實一開始我沒有露臉,也不覺得自己是公眾人物,更不知道怎麼跟陌生人聊天。」當時,阿嘎也以為,個性慢熱的老婆,應該只會隱身在幕後。 沒想到,嫁給阿嘎後,她的潛力竟然就這麼被挖掘了! 「後來我就慢慢開發她,一開始,她戴著面具,後來慢慢敢做動作,到現在摘下面具、可以講話,創了頻道,甚至可以自己提企劃、拍片……。當然,如果二伯不喜歡,我也不會勉強她啦,也得要她自己願意嘗試。現在我們有共同工作,也有共同話題,兩人目標一致。我也覺得這樣的發展很棒!」 這個 YOUTUBER 五年培養計畫,開啟了二伯不一樣的人生,也讓他們倆的感情更緊密,成為「最好的我們」。 二伯:藍色條紋無袖襯衫,H&M;阿嘎:黑色 T-shirt、白色丹寧夾克、黑色休閒褲,H&M 蔡桃貴:小籠包 短 T by haha baby;蔡波能:雞肉飯 短 T by haha baby   除了嘎嫂,更回到二伯自己 而對於二伯來說呢?其實她是直到到這一兩年,才有時間沉澱下來,思考除了嘎嫂角色外,她想要追尋的自我是什麼?她還想要多做一點什麼? 「剛回來時,我先花了一年適應生活,沒多久就結婚、懷孕,我的角色一直在變化,一切都來得太快了!我一直在適應每個不同的身分,來不及停下來,咀嚼我的思緒,細想這些事情。直到去年看到我弟開了飲料店,我才想:對耶,我一直想開店。」 這個深埋在心底的想法開始萌芽,二伯想:「嗯。我要做了!」 她想到自己對手作一直很有興趣。因為她的阿嬤、媽媽、阿姨都會做衣服!從小,在雜誌上看到喜歡的衣服,阿嬤就會幫她做出來,還可以指定花色和版型!而有了孩子之後,她也開始幫孩子手作衣服。因此,第一個個人品牌 haha baby,就從服裝出發!而品牌的靈感,就來自他們的幸福日常。 「除了有跟<兒子的第一堂動物課>延伸出來的動物主題,還有我們家喜歡吃的食物:雞肉飯、小籠包、珍珠奶茶啊……」這些手繪感圖案,呈現出他們一家的歡樂餐桌日常。 二伯:「小時候,我住在鄉下地方,吃飯的氣氛就很歡樂!那時,媽媽煮完飯後,會請所有親戚鄰居來家吃飯,有時候,飯桌上就有十幾、二十人!」也許也是這樣的生活環境長大,讓阿嘎和二伯也很重視他們的餐桌時光。而這些心目中最美好的畫面,也呈現在設計上。 珍珠奶茶、雞肉飯、臭豆腐親子裝,all by haha baby;蔡阿嘎:長褲 by H&M;珍珠奶茶 by Howtea 好堤   阿嘎:現在,換我支持她的夢想,我很開心 不論在餐桌上、在生活中,阿嘎都是一個全心支持二伯的男人 阿嘎:「二伯剛結婚的時候,那個廚藝真的是……厲害!空心菜可以炒到黑,我想說:這什麼菜?怎麼那麼黑,連那個蒜頭也可以炒到黑掉!但就算她菜炒到黑掉、蛋炒得乾巴巴,我一樣都吃光。」他帶著微笑邀功地看向二伯,而二伯則是給他一記衛生眼,說:「那是剛結婚的時候吧!」小倆口打打鬧鬧,但是好感情不言可喻。 在生活中也是如此,雖然剛結婚時,嘎嫂就像是阿嘎衍生出來的角色,然而,阿嘎其實一直在用自己的方式,默默地支持著二伯活出自我。 二伯:「像是品牌成立初期,工作室人手不足,事情真的很多、很忙。但一回到家,我看到阿嘎把家裡都整理好,衣服洗好曬好,家裡乾乾淨淨的,小朋友也顧得好好的。我就想:很好,那我可以去沙發耍廢了!」 而一旁看著二伯漸漸成長的阿嘎,心底也為她高興 「之前,二伯的生活多是為了支持我、為了照顧小朋友。現在,她有了自己的夢想,就換我支持她。我也很開心。」 在他們身上,我們看到夫妻希望彼此更好,而產生的默契。   二伯:希望有一天,我可以支持阿嘎隨心所欲地拍片  「最近常有人問我,品牌希望可以做到什麼地步?」 二伯歪著頭,沉吟一會兒。「也許,就是品牌賺的錢,足以支撐這個家,支撐工作室,我希望我能有能力,讓阿嘎隨心所欲地去拍自己想拍的東西!」 阿嘎聽到二伯的夢想,瞪大眼睛開心地說:「WOW,你要養我喔! 」他也笑著說出心目中勾勒的夢想藍圖:「我希望二伯的品牌愈做愈成功啊!以後我就可以在家做家事,當個家庭主夫,練習煮飯,接小朋友下課。等二伯回家,就披著圍裙說:『下班了,來吃飯囉!』」 這就是他們心目中最美好的幸福畫面,很歪、很搞笑,但也很美。   教養小孩要有一致 SOP 現在,要拍片、又有新創品牌的二伯更忙了! 但還好,阿嘎和二伯的工作與生活型態多是在家工作,讓他們有更多的時間可以兼顧孩子。在拍攝現場,蔡波能和蔡桃貴看起來就是非常有安全感、非常快樂的孩子,惹人喜歡! 阿嘎:「也許是桃貴和波能身邊一直有親戚、工作室的人,都可以幫忙照顧。所以一有需要,大家就可以趕快去照顧他們。」 但人多不會造成教養困難嗎? 「大家會有一樣的標準啊。我跟二伯會在小孩成長的各階段,討論出教養一致的作法。比如桃貴打阿波,就是要罰站,其他人都不能插手,大家都照著這個 SOP 原則。」 誰都不能例外!像是昨天阿嘎跟孩子玩,不小心打到桃貴,孩子就說:「爸爸就去罰站!」阿嘎也摸摸鼻子,去牆壁那兒乖乖站好。「罰站很無聊啊!站五分鐘之後,二伯才說:『時間到了,好了,你可以動了!』我才知道罰站真的很痛苦。但我們家就是要遵守這個一致,就算大人也不例外。」 蔡阿嘎二伯罰站蔡桃貴崩潰大哭!2歲叛逆期吃飯不認真,處罰孩子先做對兩件事才有意義 蔡阿嘎榮登《媽媽寶寶》家庭風格獎冠軍!蔡波能初登場,歡樂家庭彷如小小恐龍世界!   不只是妻子,也實現自我,追夢後心裡更踏實 在經過了兩個小孩出生、新手爸媽的忙碌後,現在他們重新把眼光回放到自己:二伯重拾夢想,小倆口更不忘維繫感情。 阿嘎:「我們還是會撥時間給家庭和彼此。像是禮拜日,就一定是沒有工作的家庭日。晚上,小朋友都睡了之後,就是我們夫妻倆人的時間。雖然時間很短,但我們會追個劇、吃個宵夜,聊聊天。」 現在,阿嘎二伯一家,不僅有共同目標,也有各自的追求 這讓他們達到一個幸福安穩的狀態。 二伯:「有了自己的品牌,開始追夢之後,我的心裡反而覺得踏實很多。在這之前,怎麼說呢……雖然幸福心底還是有點不踏實。但當你知道自己在做一件想做的事情的時候,你心裡的感受,就會是踏實的。」 就這樣穩穩地走著,希望有一天,能看到阿嘎真能隨心所欲拍片!那一定也是二伯的夢想,走到更遠更好的地方了。 文/盧安 攝影/宋子凡  梳化/ㄚ頭 造型/Kathy Hsu 採訪執行/黃煜 更多家庭理財,好文推薦你: 俞寧寧在兒子3個月大創業,成功創立7家公司!不當完美媽媽,兩大育兒奇招讓3個孩子都服她 6位創業媽咪經驗分享斜槓人生,全職媽媽想創業,只需要一句:「我相信你可以!」 先有儲蓄,才能談夢想!領薪族必看 4 個存錢密技:省下的錢「看得見」才會有動力 別讓「存款」變家庭導火線!20 年存款剩 5700....中醫師怒毆妻,因老婆不會投資!? 房貸繳完 100 萬,老婆卻想再增貸買車!夫妻月入 8 萬,卻每月花光... 沒有理財共識,怎麼辦?   本文由 媽媽寶寶 授權轉載,原文 於此 ( 圖:媽媽寶寶 授權 / 責任編輯 :  yun )

通勤時間越長 工作壓力越大!換工作前考慮 4 點 讓你遠離腦中風危機

  【我們想讓你知道】 現代人在工作上的壓力其實比你想像的大!你知道嗎?通勤時間也會影你對工作的壓力承受,進一步更會影響你的身體健康,甚至家庭生活!到底該挑選什麼樣的工作,才能在生活和身心靈當中獲得平衡?讓我們用「大數據」告訴你!   文 / 鈴木祐   一週輪班三天就會打亂生理時鐘 讓我們快速看看有哪些職場惡事會傷害身心健康。基本上,時間混亂可再區分出以下子分類: 輪班制 長時間通勤 長時間工作 工作與生活失衡 上述幾項都會對身心健康帶來不好的影響,讓我們先從輪班制來看。依據 2014 年針對 2 萬名勞動者進行的統合分析,必須不定期於深夜或早晨值班,一週需要輪班三天以上的人,罹患糖尿病的風險比工作朝九晚五的人高出 42 %,膽固醇和血壓的數值也高出許多。其他研究也顯示,一年須輪班 50 天以上的人,大腦功能測量分數大幅降低,跟同年齡層的人相比,其數值平均衰退了 6.5 歲。 輪班對身體最嚴重的傷害,就是打亂生理時鐘的規律。我們的身體為了獲得適當的休息,內建了會在日落時分泌荷爾蒙讓我們想睡覺的機制。但工作是輪班制的人,因為生理時鐘紊亂,睡眠品質下降,對心理與身體都造成極大的不良影響。 很多輪班制工作都與維繫社會民生的運作息息相關,就這個意義上,這類工作對社會非常有貢獻,但另一方面,對人體造成極大的傷害也是不可忽視的事實。因此,有無輪班可以說是選擇工作時必須考量的重點之一。   通勤時間長,容易發胖、離婚 搭乘擠滿人的電車,除了壓力還是壓力。應該沒有人喜歡長時間通勤吧。這幾年的調查數據也指出,通勤時間越長,人生越不幸。 其中最有名的,就是經濟學家布魯諾·費萊發表的論文。費萊分析 1985 年 ~ 2003 年所做的幸福度調查,得出了這樣的結論:「年收入必須增加 40 %,才得以彌補長時間通勤所帶來的壓力。」比方說,年收入一百萬元的人,至少要漲到一百四十萬元,才得以彌補長時間通勤所帶來的痛苦。 加州大學分析了十萬人的健康數據,也得到了同樣的發現:通勤時間越長的人,不但比較肥胖,就連離婚率也比較高。長時間通勤也會影響你的身材和婚姻生活。這樣的結果,是因為長時間通勤對我們的生活造成危害所致。 布朗大學的研究團隊推測,通勤時間每增加一分鐘,會對身體健康帶來下列風險: 運動時間平均減少 0.0257 分鐘 睡眠時間平均減少 0.2205 分鐘 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之數據,台灣人的通勤時間平均來回是 38 分鐘,概算下來一年大約會消失 36 個小時的睡眠時間。一旦到離家遠的公司上班,沒那麼簡單說搬家就搬家,因此通勤時間也是找工作時必須確認的要點之一。 針對長時間工作和健康風險的關係,以具體的數值來說如下: 一週工作時間 40 時以下,不會有太大的問題 一週工作時間為 41 小時 ~ 48 小時,腦中風發作的機率提高 10 % 一週工作時間超過 55 小時,腦中風發生率提高 33 %、心血管疾病提高 13 %、糖尿病提高 30 %。 以上數據是收集了歐洲、美國、日本等國約二十二萬人次的數據,追蹤調查約八年所得到的事實。 世界各地的數據都有相同的傾向:一週工作超過 40 小時,身體健康會開始拉警報;一週工作超過 55 小時,身心狀況會明顯地開始崩壞。日本的勞動部將「過勞死亡線」訂為一個月加班超過 80 小時,但其實在更早的階段,早死的機率就提高了許多。這些問題,只能從平時預防壓力開始做起,還請多加留意。   當事人對假日工作的壓力毫無自覺 依據前面的統合分析,時間混亂當中對人體危害最大的,就是工作與生活失衡。把工作帶入私生活的工作方式,其不良影響比吸二手菸要來得糟糕。 公私不分的壞影響,許多數據都可以提供證明。以兩千六百人為對象,持續五年的追蹤調查顯示,未區分工作和私生活的人,罹患憂鬱症的機率,比公私分明的人高出 166 %,焦慮症發作的機率也會提高約 174 %。另一項以兩千人為對象的研究也顯示,回家後繼續工作的人,幸福度會下降 40 %。 工作與生活失衡是身體健康惡化的原因,不證自明。當工作侵蝕私生活,壓力當然就會暴增,想讓身體維持正常運作且獲得滿足,一定要休息。但問題是,光是在私生活中思考工作的事,就會讓我們的幸福度大減。 讓我們來看英國一項針對工作與生活平衡所進行的研究。研究團隊詢問金融業的商務人士:「平時會把多少工作帶入私生活?」然後使用專用的壓力測量器,記錄他們的壓力指數。兩個月之後,從收集到的數據得到以下事實: 假日或下班後只要思考工作的事,壓力指數就會顯著增加 運動或按摩等也無法減緩思考工作所帶來的壓力 即使身體對壓力出現了反應,大部分的人卻回答「我並未感受到壓力」 最可怕的應該是最後一點,比方說,只是在週日想了一下「對了,那份資料後來怎樣了……」,壓力就會不知不覺損害你的身心健康。當事人的個性也是一大問題,所以無法一言以蔽之,但至少要盡量避免進入「假日主管也會聯絡公事」、「認為休假工作是理所當然」的公司。   更多職場生活,好文推薦你: 「我老了,又怎麼樣?」有一種成熟是:在不斷攀升的年紀中,享受做自己的灑脫! 人際相處四大爆點「斬斷離」,心中長滿刺的人,生活只會越來越差… 讓人更喜歡和你說話,你應該知道的「6:4」對話黃金比例! 「為了維持婚姻,所以我們休婚了」夫妻分居後,她才看得清 原來婚姻的問題在「分房」 找工作就像談戀愛看對象,門當戶對很重要!資深人資何則文:你太「優秀」,公司反而不敢用…   本文摘自《換個工作,更好嗎?:用科學數據找到幸福最大化的職業》(超連結購書連結),作者:鈴木祐、出版社:方智出版社 ( 圖:shutterstock / 責任編輯:chou )

「貧困」是種惡性循環!19 歲靠超商打工養一家四口 每天工作 12 小時...借錢讀大學都無法脫離貧窮

  【我們想讓你知道】 友美的父親在她小學一年級時去世了,現在她與 40 多歲的母親及 2 個妹妹,一家四口租住社會住宅,成為家裡的經濟重擔。但這是一個 19 歲少女該過的生活嗎?她的人生在起點就被剝奪了希望。在女性地位仍不夠高的日本,這些女性是如何存活下去的?讓我們一起來看友美的故事...   文 / 日本 NHK 特別採訪小組   19 歲的友美在國中畢業後,考上了 4 年制的函授高中。母親在瓦斯公司的客服中心工作,但患有慢性病,有時會因身體不適而臥床不起。因此,家裡的收入不穩定,生活窘迫。上高中後,就開始到便利商店打工賺錢。她設定打工的收入為平均每個月 5 萬日圓左右。這筆薪水,主要用於繳付自己的餐費、電話費和學雜費等支出。為了幫母親分憂,她每個月還從拮据的收入中拿出一萬日圓貼補家用,替妹妹繳電話費或借錢給母親。因此,友美幾乎沒什麼存款。   我最想要的就是擺脫現在的狀態 其實友美還有一個大四歲的哥哥,國中時曾經與友美一起分攤家裡的擔子。但不久前,哥哥一個人離家了。也許是累積了太多對生活的不滿,在離家之前的那段時間,經常大發雷霆。我問友美,她是否會像哥哥一樣,高中一畢業就離家獨自生活。她立刻回答說:「我從沒想過要離開家。妹妹還小,而且我也離不開家人。」友美的語氣說明了,她已經在無形中把自己當成這個家的支柱。 我問友美,她理想中的生活是什麼樣子。她沉默了一會兒,仰望著天空,說:「我哪裡還有什麼理想啊……我最想要的就是擺脫現在的狀態,不用為了打工而摸黑早起,早上能夠在正常時間起床、上班,傍晚按時回家。期待愈高,失望就愈大。我只要偶爾感到小小的幸福就夠了。」她那被日常生活所驅趕、已經無力去展望未來的眼神,讓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   父親離世,淪為單親家庭 像友美家這樣,身為家庭支柱的男主人因生病、事故等原因離世或無法工作的例子,隨時有可能發生。婚後進入家庭而長期與社會脫節的女性,想要再次踏入社會,並不容易。她們既沒有勞動必備的知識與技術,也跟不上時代變化,需要很長一段時間去重新適應。友美的母親回憶,找工作時最大的問題是自己超過三十五歲了,而且孩子們都還小。她感嘆地說:「雖然上班的年輕女性也很辛苦,但是三十五到四十幾歲的單親媽媽,完全是被各種工作機會排除在外啊!」 要創造女性可以兼顧工作與照顧孩子的環境,仍只是一廂情願的想法。許多單親媽媽身旁沒有能託付小孩的人,所以一旦孩子生病、發燒,就不得不請假。但是,能夠體諒單親家庭這種情況的公司不多。   每個月借 10 萬日圓學貸 在第一次採訪後,時隔半年再次見到友美。即將高中畢業的她為了以後能當一位幼教老師,決定報考幼教專校。她原本想成為牙科的護理師,但由於學費太貴而放棄。很喜歡小孩的她最後選擇當幼教老師。 從 4 月份開始,友美開始上幼教專校夜間部的課。夜間部對經濟有困難的學生提供優惠,雖然註冊費只需要 5 萬日圓,但每個月學費卻要 8 萬日圓。為了繳學費,友美除了打兩份工賺錢,還不得不向學校辦理學貸。 畢業工作後,每個月要加上利息來償還學貸。幼教老師的平均薪資是每個月 21 萬 3 千日圓多一點,年收入在 310 萬左右,與普通企業平均年薪 414 萬日圓( 2013 年「日本民間薪資實態統計調查」)相比,平均年收入少了 100 多萬日圓。許多女性都立志成為幼教老師,但這份工作的重大責任和付出的體力,皆與薪水不成正比。 友美難以決定要借多少學貸,便與母親商量。我在一旁聽到母女倆的對話,深深替友美擔憂。實際上,以幼教老師的待遇,將來即使工作了,生活也不一定寬裕。許多大學畢業生一邊工作、一邊還學貸,也是不小的負擔。   「教育機會」與「學習意願」皆被剝奪 貧困家庭的孩子們,在各個層面上都失去了受教育的機會。此外,在單親家庭裡,孩子得負責家務、賺錢貼補家用,許多人根本沒有餘力上學。友美就是沒有考上她想念的普通高中,只好讀函授學校。她說在她念的那所函授高中裡,有很多朋友的境遇與她相同。據說在非全日制和函授制的高中裡,學生的學習能力與上課態度都很有問題。在這些沉痾已深的學校裡,大部分學生的家庭環境都不好。 事實上,這次我們在採訪東京近郊的這類學校時,便發現每五名學生當中,就有一人出身於低收入戶家庭。老師們也都深切體認到,學習能力與經濟條件密切相關。我們可以看出一個現象:家庭經濟狀況不穩定的孩子們,陷入了惡性循環的漩渦裡,而背後原因便是貧困的僵化。   父母的精神操控是最困難的事 父親過世後,所有事情都壓在母親身上,漸漸地她失去一家之主的動力,把家裡的所有事都交給孩子們。對於當時還是國中生的友美和哥哥、妹妹們來說,要扛起一個家有多麼不容易。 但即使順利找到工作、有了固定收入,他們也很難逃脫來自父母的操控。據說有不少父母阻止孩子自立,指望靠孩子的收入過活,有人為了阻止孩子離開。只有斷絕這種來自父母的控制,特別是經濟上的關係,才能讓這些孩子邁出擺脫貧困的第一步。   後來友美如願進了專校,繼續努力念書。開學不久後,她辭掉便利商店的工作,改去一家大型連鎖牛丼餐廳打工。像友美這樣的年輕勞動力,是日本的重要支撐力量。她早上五點前便出門,上完早班後,再去上學。在太陽尚未升起的灰濛濛天色中,目送著她遠去的背影,我強烈感到為了如此努力奮鬥的年輕人,我們應該創造出一個社會體制,讓勞有所獲。   更多女性職場觀點,好文推薦你: 韓國男前輩性侵後:「沒經歷過這種事,妳以為妳爬得上去?」一篇文章揭露韓劇 凌虐女性的真相 台灣女性勞動參與率 首次破 8 成 職場女力崛起!妳值得更好的「自己」 為何政二代林盈君 甘願「夫唱婦隨」當桿弟?洪雪珍用台灣高球 首面奧運獎牌故事,告訴你職場之道! 美國史上第一位「女副總統」賀錦麗:當副總統很棒,但我想成為最棒的「媽媽」 職場真的會給「年紀小」免死金牌嗎?三十以後不想後悔,關鍵 3 點提升職場競爭力!   本文摘自《女性貧困──負貸、漂流、未婚單親,陷入惡性循環的貧困女子》,作者: 日本 NHK 特別採訪小組、出版社:寶瓶文化 ( 圖:shutterstock / 責任編輯:chou)

有能力的人都擁有「多個面具」...日本研究:培養「興趣」讓你遠離退休空窗期 還能避免憂鬱症!

  【我們想讓你知道】 退休後少了一個生活重心,對生活的影響其實很大。你有想過少了「工作」後,你的生活會變得如何?偶爾會聽到別人說:「退休後不找點興趣做會很痛苦。」也許對現在工作「有無興趣」對生活也有很大的影響?讓日本職場生活大師告訴你,怎麼做比較好!   文 / 大塚壽   「眼裡只有工作的人」退休後的日子... 現年六十歲以上的日本人,屬於「為公司奉獻人生的世代」。不僅從早到晚都待在公司,有時甚至連週末也在工作。然而「以公司為家」的人,最後只會面對悽愴無比的退休人生。 前陣子我和以前很照顧我的前輩見了面。他曾擔任某貿易公司的人資部長,今年即將滿七十五歲。那天我問他:「您對現在四十、五十歲的晚輩,有沒有什麼叮嚀?」他當場回答:「工作之餘,記得留點時間做其他事。」他說退休以後如果「無事可做」、「毫無安排」,生活簡直是折磨。 很多人一生埋頭打拚,退休後才發現「人生還沒結束」。因此最好在退休前「找到公司以外的歸宿」、「退休後也可以從事的興趣」。然而知易行難。對忙碌的四十歲來說,無論尋找工作之外的第二個容身之處,還是撥時間出來培養興趣,都不是件容易事。 所以我們可以轉個念頭:「若不建立一個公司之外的容身處,到頭來工作也不會順利」。相信四十後的朋友都認同,精神狀態對於工作表現影響甚鉅。精神疲憊,工作效率也會降低,無論花再多時間也拿不出顯著的成果。 我過去和心理學家植木理惠對談時,她告訴我:「欲維持心理健康,一個人需要大約五張人格面具。」所謂的人格面具,是心理學所謂的「自我的外在一面」。該詞源自於希臘古戲劇中演員穿戴的「假面」,解釋成「角色」或許會比較好理解。 換句話說,你除了「商務人士」之外,還需要扮演更多不同的角色。 根據某調查表示,特別容易產生心病的職業有「教師」、「家庭主婦」、「宗教家」。這些職業的共通點,都是「必須徹底扮演好一個角色」。按照植木女士的說法,「家庭主婦也可以切換不同角色。以母親的身分面對孩子;以妻子的身分面對丈夫;出門時則換上一名女人的身分。這麼一來即可維持心理的健康。」   你有幾副「面貌」? 不過只有工作和家庭,可湊不齊「五張人格面具」,增加面具最快的途徑是「興趣」。運動也好,學樂器也罷,總之應該立即創造一個「工作之外的人格面具」。這時最好不要一個人進行,我建議參加社團,例如漫畫《釣魚迷日記》裡的阿濱,雖然是個和升官發財無緣的平凡人,但一談到釣魚便會化身為「指導社長的釣魚達人」。 我也有認識類似的人。 A 先生是一名技術高超的工程師比較沉默寡言。一旦出席卡拉 OK 的場合,便會戴上「卡拉 OK 高手」的人格面具,不僅大方展現好歌喉,甚至自告奮勇當司儀炒熱氣氛。社長對此也發了點牢騷:「要是他在工作上能發揮這種個性的十分之一就好了。」不過正因為有「卡拉 OK 高手」的人格面具, A 才能保持身心健康,也讓身邊的人刮目相看。   你擁有幾張人格面具? 只有「公司員工」、「丈夫」、「父親」是不夠的。「吉他手」、「部落客」、「假日講師」、「狂熱偶像宅」…等等,什麼都好,希望各位都能找出自己的「五張人格面具」。順帶一提,前面提及的那位前人資部長原本興趣是打高爾夫,不過十年前的一場大病,迫使他放棄了「高爾夫球手」這張人格面具。所以我想人格面具還是多備幾副比較妥當。 打造工作之外的歸宿,對於工作本身也很重要!擁有「公司以外的角色」,不但能獲得強健的心靈,也能帶來精采的退休後人生。   更多職場心法,好文推薦你: 「我老了,又怎麼樣?」有一種成熟是:在不斷攀升的年紀中,享受做自己的灑脫! 人際相處四大爆點「斬斷離」,心中長滿刺的人,生活只會越來越差… 讓人更喜歡和你說話,你應該知道的「6:4」對話黃金比例! 「為了維持婚姻,所以我們休婚了」夫妻分居後,她才看得清 原來婚姻的問題在「分房」 找工作就像談戀愛看對象,門當戶對很重要!資深人資何則文:你太「優秀」,公司反而不敢用…   本文摘自《40歲,精采人生才開始:從1萬人的經驗談看見真正該做的事》,作者:大塚壽、出版社:先覺出版社 ( 圖:shutterstock / 責任編輯:chou)

總花時間做「浪費自己」的事 卻又不敢離職?中年轉職心慌慌... 1 方法找到「自我價值」 讓你跟老鳥主管領同薪!

  【我們想讓你知道】 相信所有人都曾因為對工作、公司不滿而考慮「換工作」。  但年過四十還這麼想,是不是太遲了?快把這過時的想法放下!雖然大部分公司員工年齡層呈現「倒金字塔」形狀,但也有不少公司呈現「紅酒杯」形狀,代表他們很缺有經驗的「中年」階層,但你滿足他們的缺嗎?又該如何滿足呢?   文 / 大塚壽   「 35 歲後轉職無望論」已經過時! 1970 年代出生的日本人,社會上俗稱為「下下籤世代」。由於這個年代的出生人數特別多,考試競爭相對激烈,導致一大票學生考不上理想大學、擠不進理想公司,只得含淚飲恨。而且這一代人找工作時,恰逢泡沫經濟破滅的「大冰河時期」。本來就是公司正職人員的話倒還好,如今已成社會問題的大量「約聘員工」多半都是這一代人,可謂社會局勢下的犧牲品。沉重的話題暫且打住,接下來我們聊些正面的。 大冰河時期,各企業減少雇用新人員。可想而知,這導致你在公司裡頭找不到半個和自己相同年代出生的人。也因此現在各界對於四十歲人才的需求,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。「 35 歲後轉職無望論」已經是昭和或平成中期時代的都市傳說了。 當今許多企業的年齡結構呈現「倒金字塔型」,即年齡層愈高,員工數愈多。不過也有很多公司呈現「紅酒杯型」,也就是只有 40 ~ 49 歲這個年齡層的員工特別少。換句話說,任何一間公司都很缺四十歲的員工,所以只能尋求有意轉換跑道的人來填補這個坑。   當面和人力仲介聊聊 根據以上前提,我推薦各位可以嘗試「為轉職認真做一次準備」。不論你對公司是否不滿或有無轉職的念頭,總之先別急著拒絕,試著認真思考轉職問題,並實際行動看看。因為這麼做,可以看見自己真正的「市場價值」。 先上人力銀行網站註冊,看看自己的年齡、經歷、業種等條件下有哪些職缺。有些人在人力市場上明明有年收一千二百萬日圓的價值,待在現在的公司卻只拿六百五十萬日圓。也有人剛好相反,在人力市場上價值六百五十萬日圓,目前卻領了將近一千萬日圓的年薪。 曾於大型組織擔任過主管的人、擅長溝通的技術人員、懂英文的技術人員、精於和特定國家做生意的人、 IT 業專案經理或系統審查專員…你可能會驚訝,這類專業人士在人力市場上的評價遠比預期來得高。 你甚至可以實際前往人力仲介公司,和負責的人員聊一聊。重點在於多跑幾間仲介公司,而且要專挑規模夠大的、專門找管理階層的、負責特定業種的公司。從事這些活動時,也可能找到你真正想做的工作。我就認識不少人四十歲以後選擇轉職,待遇也隨之大躍進。   專心從事「能提升價值的工作」 不過最重要的還是「了解自己的市場價值」。唯有掌握此點,才會知道自己未來的職涯何去何從。撇除轉職與否的問題,知道自己在市場上很有價值可以建立自信,如果價值不高,也知道只要努力提升價值就好。 這時我們必須了解「滿足什麼條件才能提升市場價值」。如果需要英語能力,就去學習英文。如果需要「主導專案的經驗」,就自告奮勇接下工作。換個方式說,四十歲之後應盡量迴避無法提升自己市場價值的工作。時間有限,必須「專挑能提升自己市場價值的工作來做」。 最後跟各位分享,其實大多數人換工作時,最後獲得的條件都會比一開始調查的優渥許多。市場價值終究是由供需雙方共同決定,所以不必太悲觀,兀自認定「自己的價值比想像中的低」。不過從事轉職活動時請務必謹慎行事,太過張揚容易遭人提防。調查過「自己可以勝任年收多少的工作」,就能擬定未來的工作方針。   更多職場心法,好文推薦你: 「我老了,又怎麼樣?」有一種成熟是:在不斷攀升的年紀中,享受做自己的灑脫! 人際相處四大爆點「斬斷離」,心中長滿刺的人,生活只會越來越差… 讓人更喜歡和你說話,你應該知道的「6:4」對話黃金比例! 「為了維持婚姻,所以我們休婚了」夫妻分居後,她才看得清 原來婚姻的問題在「分房」 找工作就像談戀愛看對象,門當戶對很重要!資深人資何則文:你太「優秀」,公司反而不敢用…   本文摘自《40歲,精采人生才開始:從1萬人的經驗談看見真正該做的事》,作者:大塚壽、出版社:先覺出版社 ( 圖:shutterstock / 責任編輯:chou)

好運是留給敢冒險的人!想擺脫勞碌命,你必須先離開原地...洪雪珍:掌握 3 點,你的生活靠你開局!

  【我們想讓你知道】 大家都在找「脫離辛苦」的辦法,有人投資股票、有人離職、有人認真工作,但這些真的都與「運氣」無關嗎?除了勤奮努力之外,還要怎麼做才能夠不那麼辛苦?讓職場達人洪雪珍來告訴你。   文 / 洪雪珍   我的書櫃有一排書在談怎麼遇見好運,這是我很喜歡的閱讀類別,你一定好奇為什麼?因為我真心相信,人想要卓絕不必堅苦,而且我看到的世界是「賺錢的事不辛苦,辛苦的事不賺錢」。可是在職場上,誰不辛苦?因此我想幫大家找出不辛苦的方法,成為好運的人。誰都希望不辛苦也能擁有一切,不是嗎?令人不可思議的,所有好運的書都說到同一件事:想要好運必須適時地「脫離常軌」!有如出門旅行會遇見新奇的事物,充滿意外與驚喜,讓人怦然心動。   你需要「脫離常軌」! 在職場也一樣,留在原地不動,人與事日復一日,職涯就不會改變;唯有離開原地,遇見過去碰不到的人與事,才有可能突破,帶來新局面,也帶來好運。離開原地,才能展開新局面月初是我的斜槓學生做進度報告的時間,有位學生說她最近問題層出不窮,卻是業績逆勢成長 4 倍!怎麼可能?三級警戒之後,哀鴻遍野,有的倒閉,有的失業,有的咬牙硬撐,很多人生計都受到嚴重影響,電視新聞每天都有人在苦苦陳情。我問她是怎麼做到的?原因就是我上面說的:脫離常軌! 不久前她在路上跌倒,腳踝踵成大麵龜,足足一個月動彈不得,根本跑不了客戶。再加上更年期來了,身心很不舒服,買貴參參的中藥在療養中。這樣的水深火熱,客戶不僅紛紛來關心她,還掏腰包力挺她的業績,表示她做人成功。可是哪個業務做人不成功?沒錯,背後真實的原因是她幾個月前從保險公司,轉換跑道到保險經紀公司。 老實說,必須捨棄原來的業績,讓她猶豫再三,最後仍然決定大膽一跳。到了新公司,開始致力於徵員,從以前一個人單兵作戰搖身一變,成了帶組織的領導者。為此,她還去上領導學的課程,學習帶人。歸納起來,她跳開原來的跑道,脫離常軌做了三件事: 換產業 換公司 換職位 這是職涯生態動態系統三角形的三個重點,本來不宜全部移動,既危險又會壓力過大,還好她移動的產業具有相關性。如果她繼續留在原產業﹑原公司﹑原職位,在新冠疫情期間,業績可能不升反跌,便成為「困局」;而她移動了,棋局就翻盤為「新局」。其中的關鍵是脫離常軌,新的人與事帶來新局面。   「冒險」是職涯最值得的投資 在職場上,由於人性恐懼損失,一般人的職涯移動都趨於保守,不敢冒險。因此到處看到上班族一邊抱怨工作,一邊留在原地,不敢輕舉妄動,這就是「困局」。全球最大的兼具社交與求職雙功能的平台 LinkedIn ,我讀了它的創辦人喬恩阿考夫( John Acuff )的書「工作是最重要的投資」,最記得他說:「冒險,是職涯最值得的投資。」 這個道理,跟買股票一樣。想想看,如果不投資股票,會從股市裡賺錢嗎?不會!會不會失算賠錢?也會!所以要學的是審慎投資股票,並非不投資股票,可惜因噎廢食是多數人在職場上的投資行為。最後事實證明,在股市長期投資會賺到比薪資多倍的財富,而在職場投資轉職的人比一般人拿到翻倍的高薪。由此可見職涯成功的秘密,就在脫離常軌,冒一點險!這使得在職場拿高薪的人具有兩種特質: 自我效能感強 他對自己的能力有信心,所以願意大膽冒險﹑積極轉職或嘗試新工作。 內在控制信念強 他相信成功必須靠自己,不論能力或運氣都能由自己控制,所以他願意付出努力去提升能力﹑管理運氣。   職涯需要「偶然力」 我讀了這麼多教人好運的書,都說到必須要脫離常軌,為什麼我們很難做到?因為不知道職涯其實很難規畫,很多時候是一個機緣巧合就改變我們的命運,多的是在既有規畫外突然出現的意外,似乎冥冥中存在著一股神秘的力量:偶然力! 說穿了,我們的一生,包括職涯,遇見的都是機率事件。而所謂好運的人,不過是增加遇見好事的機率,提高自己的偶然力。如果一直待在原地不動,不會增加機率;唯有冒一點險,脫離常軌,跨界移動,才會增加遇見好事的機率。「偶然力」這個名詞是我在讀日本人村山昇所著的「工作哲學圖鑑」,幾乎是一見鍾情,深獲我心。怎麼增加偶然力?村山昇給出三個建議: 召喚幸運的能力 對機會的敏感度 大膽冒險的躍進 我們每個人都是自己職涯的「造局者」,主動創造有利於自己遇見好運的新局,也就是移動到這樣的環境:人事物加速流動的地方。 相反的,假使留下來的環境像是一灘死水,沈滯不流動,比跳到一條陌生的河流還危險。待在這種死水,有如一腳踩進泥淖,無形中有一股暗黑的力量拉著你不斷往下沈﹑往下沈……讀到這裡,你是不是冒出一身冷汗?心想自己待的正是這樣的「鬼地方」,這也是你無法遇見好運的原因。   三種好運性格 那麼,如何察覺是不是機會?所有好運的書都提到這三種心態: 輕鬆一點,才會注意到細微之處 開放一點,才能接受各種訊息與挑戰 大膽一點,才會勇於嘗試,接住好機會 一般人談好運都會教你更努力﹑態度好,羅馬哲學家兼政治家塞內卡( Seneca )說:「所謂的運氣,是充分的準備遇上機會。」這些道理大家都知道,它們絕對是基本盤;不過真正能夠翻轉你的職場命運的,是跨界移動,也就是辨識機會,大膽一躍。最後,我再告訴你一個秘密:好運,是留給敢冒險的人!這世界,是為膽子大的人所創造!   閱讀更多好文,成為更好的自己: 「我老了,又怎麼樣?」有一種成熟是:在不斷攀升的年紀中,享受做自己的灑脫! 人際相處四大爆點「斬斷離」,心中長滿刺的人,生活只會越來越差… 讓人更喜歡和你說話,你應該知道的「6:4」對話黃金比例! 「為了維持婚姻,所以我們休婚了」夫妻分居後,她才看得清 原來婚姻的問題在「分房」 找工作就像談戀愛看對象,門當戶對很重要!資深人資何則文:你太「優秀」,公司反而不敢用…   本文由 洪雪珍 授權轉載,原文 於此 ( 圖:shutterstock / 責任編輯:chou )

銷售量差、競爭激烈、一度面臨下市...裕隆集團不曾放棄「為台灣裝上輪子」 嚴凱泰:除了財富,還有更遠大的目標

  【我們想讓你知道】 想像一下你現在正在寫履歷的「自我推薦」那一欄,想必十個人中有十個都會寫下:「我對這份工作充滿熱情,樂於學習成長,希望能夠得到這個機會。」坦白說這段文字很八股,但是想被錄取的話,非常必要。十五年的採訪生涯,問我最有風采的企業家,我一定會秒回已故裕隆集團董事長嚴凱泰,這個答案一直以來沒有變過,以後也不會變。我不會忘記嚴凱泰那炙熱真誠又憂國憂民的眼神,以及他刻在我心底的名言,「我要為台灣裝上輪子」。   文 / 劉涵竹   沒架子、讓人敢說真話的老闆,人人都想追隨 嚴總裁是一個很「真」的人,含著鑽石湯匙出身的背景,他跟一般人的起跑點相比,就已經領先了十萬八千里,像這種超級富二代,與人相處難免是會有距離感的,但是嚴凱泰卻很幽默風趣,用通俗一點的話說就是「接地氣」。他可以跟籃球選手、小資男女打成一片,講一些五四三、練痟話,所以他的員工屬下,都發自心底的愛戴他,生涯打定要追隨他。 他很肯拉拔手下上位,而且愈跟他沒距離,愈沒大沒小、有話直說的愈好,因為年輕歲月都孤獨站在高處上的他,身邊最缺的,就是跟他說實話的人。當你真心相待,他必真心顧你──這是我觀察嚴凱泰如何對待身邊的每個重臣,即便是他在 2018 年過身了,直到現在,那幾個老臣子依舊沒有離去,甚至包括他隨身的司機、特助,也都留在原本的崗位,守護夫人和小孩,「就等於在幫天上的嚴先生盡一份心力」嚴先生的隨扈 K 哥是這樣說的。 除了自己拉拔的心腹,嚴凱泰也把當年跟他父母一起打拚的人留下來,視作自己的叔叔來看待,尊重林信義和戚維功這些專業人士的意見,如果拿古代的君王來比喻,嚴凱泰絕對不是朱元璋那種會清算自己身邊人的君主,比較像是齊桓公那樣尊師重道的氣度。 當他的臣子,很好;當他的摯友,更好。嚴先生很喜歡跟各領域有才華的人交朋友,例如比他早走一步的廣告才子孫大偉,嚴先生特別喜歡他。只要你是嚴凱泰推心置腹的朋友,他看到適合你的錶,就會自己買下來,出奇不意地請司機送到你家。 大家也都知道,嚴先生喜歡收藏手錶和汽車,品味之高,車界錶界無人能出其右。不少錶商面對這位企業鉅子,心態自然而然是「沒有他買不起的東西,出不起的錢」,對吧?所以報價難免會灌水一些,但偏偏走遍世界各地的嚴凱泰,他對手錶行情的了解,是無法唬弄的。當他識破幾家錶店的過高報價之後,輾轉找到了一個不在台北市區的錶店,老闆很古意憨慢,會去幫嚴凱泰找到最滿意的錶款,價格又合理。嚴老闆就喜歡這樣的人,後來這裡便成了他的御用錶店。嚴先生還在的時候,他照顧了這家店九成以上的業績,老闆一家人對他也是十分感念。   和員工同心、同在第一線的真摯領導力 回到我們在新聞上的交手的點點滴滴。我非常自豪的新聞生涯戰績之一,就是成為專訪嚴先生當中年紀最輕的主播,這也要謝謝他對我的賞識,可能當初在跑這條線時,我就多得了他一點眼緣。當時我代表的是非凡新聞,確實是會問跟產業有關的話題,而非不做功課的風花雪月。當一個媒體寵兒,一定要有極高的情商,對於一些見縫插針、為反而反的評論,或是隨便一個張三李四形容你變胖變醜長痘痘,要有不計較小節的雅量。 他曾經在公開採訪場合,當眾問我「您老人家好不好啊」?第一時間我心想,這麼正經八百、高高在上的董事長,問候我遠在高雄的父母的身體狀況,實在太感激了!於是我滿面通紅、肅然起敬地鄭重回答,「謝謝您關心!我爸媽他們應該還不錯,只是我們沒有住在一起。」 殊不知嚴先生是在開玩笑,他笑嘻嘻地回我一句,「您老人家不是在說妳爸媽,我在問妳好不好啦!」哇 ∼ 原來嚴董事長也有這麼詼諧的一面。跑裕隆的那年,我才二十五歲,見識到了這位最帥企業家親民的風采,深刻地烙在心底。 我曾經獨家報導一條新聞,2007 年嚴凱泰擔任中華汽車的總經理時,他做了創舉,化身「總機先生」,只要打中華汽車的電話,就可以聽到他的錄音,「中華汽車您好,我是嚴凱泰,很高興為您服務。For English Service,Please Dial 1……」,他要拉近跟員工的距離,讓他們感到老闆跟自己站在同一線;也讓供應商知道,他不是狀況外的紈褲子弟富二代,而是會挽起袖子下來管事的掌舵手。不過現在已經改為夫人嚴陳莉蓮的電話錄音,接棒嚴先生同樣親至前線的理念,keep fighting !   先天不足、後天不良的市場,還是「想幫台灣裝上輪子」 嚴凱泰人生最大的衝擊,是他的母親吳舜文過世。他是出了名的孝子,回台接班所做的一切,都是為了輔佐媽媽管理這搖搖欲墜的企業;當年的遷廠三義、CEFIRO 奇蹟這些大事件,網路上都可以查得到。為了讓媽媽顏面有光,嚴凱泰交出了漂亮的改造成績單,但是他始終沒有忘記,父母臨終前的願望,就是自創品牌。 世上所有的事,不能都以結果論,過程反而重要。孟子說過,「自反而縮,雖千萬人,吾往矣」,只要是自己反覆思量認為對的事,那麼縱使面對千萬人阻擋,我也勇往直前。裕隆嚴家的大夢,就是自製國產車,汽油車也好,電動車也行,「要幫台灣裝上輪子」。 裕隆長年為外界所抨擊的,是領著國家補助特權、又有進口關稅保護的大傘,卻沒有交出太多自製車實績。事實上,台灣在造車工業這方面確實是先天條件不良,後天營養不足,且就算真的做出來,大眾還是會有歐系高檔、日系省油的品牌迷思,再怎麼物美價廉,若你是購車族,捫心自問會優先考慮國產車買單嗎? 但是,嚴凱泰還是創立了「納智捷」這個品牌。一開始馬上有酸民去開納智捷英文名 LUXGEN 的玩笑,說聽起來就像「垃圾」,或是抄襲 LEXUS ;這時候我就忍不住去吵架筆戰了,「難道不能說些好話嗎?你狹隘的心眼就只會挑毛病、看笑話嗎?」就事論事,無論在嚴凱泰的身後,納智捷跟裕隆城的後續發展如何,我們身為台灣人,如果幫不上忙,至少別潑冷水,好嗎? 光是他有勇氣去做這件事,你為什麼不為他拍手呢?當一個人壯大到一個高度後,著眼著手的觀點就會開始不一樣,獨善其身、榮華富貴,絕對是最淺的;你會思考的,是如何做出讓更多人受益的改變。比方郭台銘願意出來選總統,他就已經跳脫一個商人賺錢的格局,開始思考如何讓一般民眾的機會更平等,生活更溫飽。 嚴凱泰跟郭台銘,絕對可以躺在自家金庫的鈔票上舒服過八代,但他們試著拿自己的身家和尊嚴出來賭一把,向大眾鞠躬、重新定位自我,就算是絕對劣勢,至少他們也比小市民有本錢跌跤,不是嗎?大部分的人還處在一個在意自己下一餐在哪、退休金夠不夠的階段,若有一天,可以開始思考如何去改變別人的生活和產業規矩時,這就是我認為的偉大了。 接下來這段佚事,也是我沒跟人說過的。除了公開場合的專訪,我們曾經私下聊過兩次電話;嚴董第一次打給我時,是用無顯示號碼,跟我哈拉了一些產業的五四三、抱怨哪些媒體對他很苛刻,聊完就船過水無痕,我也不可能回撥電話給他。這非常合理,大總裁本來就該保密提防記者。 後來他第二次打給我,來電的號碼是一組很好記、一看就知道是選過的數字,我不知道是誰,順手就接起來,手機那頭傳來嚴先生的聲音,跟我聊了一下母親過世、品牌推動不順的難過心情,我也只能聆聽、鼓勵他。最後我開了個玩笑:「這是您的私人手機號碼?那我要流傳出去賣錢囉!」 他笑回:「我只能拜託你不要,傳出去的話會有很多騷擾電話打來,但我也不能換掉或停用,因為這是我母親的手機號碼,這輩子不會停掉它。 留著這組母親的手機自己用,這是嚴凱泰最靠近她的路徑,停話,不就像是抹去了母親的存在了嗎?這組號碼,是我身為在與嚴先生交手過、多如牛毛的記者過客們當中,我很榮幸地跟他共有的一個小小祕密暗號。 這樣的一個孝子、摯友、貴客和企業家,跟他相處過的人,沒有人不喜歡他。說真的,人生階級地位差太多,我可能很難從他身上學到什麼,但我還是要緬懷嚴先生這個人的好,並希望大家能知道他不僅是商人,而是真正具有風範的企業家、領導者。   更多名人故事,好文推薦你: 70歲離婚,81歲奪金馬影后! 資深演員陳淑芳:女人離婚有什麼? 別覺得自己沒價值  台大博士白天教書,晚上號召街友 夜市擺攤:沒人是自願流浪,台灣的「社會危機」你可看見? 《我的婆婆》鍾欣凌:「婆婆的愛是有比較的!」做媳婦的,別妄想做別人家女兒  身為台灣媽媽,我很擔心的3件事…所有家長 都該告訴孩子:「人生是場馬拉松,要跑到終點才是贏家」  守鹽田超過一甲子,85歲凃丁信 捨不得退休,只盼更多人記得「我們是靠鹽活下來的」   本文摘自《你不是自找委屈,而是少了心機:跨界主播的獨家職場處世學,解密累積實力、經營自己的41則工作心得》,作者:劉涵竹、出版社:境好出版 ( 圖:劉涵竹臉書粉專 / 責任編輯:chou )

小資女艾蜜莉也大推!大學畢業身家只剩百元卻在 27 歲退休...她自創 4 條黃金投資守則,每月被動收入高達 40 萬!

  【我們想讓你知道】 理財顧問瑞秋.李察斯大學畢業後就陷入破產的窘境,戶頭一度只剩下 700 元,從那刻起她覺悟,開始建立收入金流,透過儲蓄、投資和保險等方式,為自己創造每月 40 萬元以上的被動收入,更在在 27 歲時達到財務自由,並在辭職後退休,一起來看她的投資教戰手冊吧!   文 / 瑞秋.李察斯   逢高賣出逢低買進,只做長期投資不盯盤,投資股市不必變得太複雜。大部分的人害怕股市是因為不了解,但假如真的了解,又會陷入決策癱瘓,因為要挑選的股票和債券有成千上百萬檔。因為選項太多,光是選擇就要花不少時間。讓我給你一些可遵循的守則,消除你對投資的恐懼和焦慮。   一號守則:股市只會往上 不要在市場下跌當下賣出,長期來看,股市趨勢只會往上。股市的確有過下跌的時候,甚至為期多年。想想你經歷過的所有衰退,舉幾次來說,2000 年的網路泡沫和 2008 年的房市危機。衰退每 10 到 15 年就來襲一次,就像設定了定時器一樣。所以,在股市下跌時,第一條經驗法則就是不要慌。留意我說的,是「在」,而不是「假如」。這是因為市場下跌就是會發生,而要是它一定會發生,你最不該做的就是發狂把股票全部賣掉。身為投資人,最糟糕的事,就是在不景氣期間賣股票。 下頁圖是道瓊從 1900 到 2017 年的花俏圖表,證明趨勢是不斷向上的。 還記得電影《侏羅紀公園》的那段劇情嗎?他們把葉子全部撥開,而暴龍就站在那裡看著他們,主角說:「千、萬、別、動。」然後每個人馬上就跑掉了。因為他們全都白癡透頂?對,不要當跑掉的白癡。#請記住你要做的工作就只有這件事。 為什麼在不景氣期間賣出股票會如此糟糕?因為你的股票一旦已經下跌,賣出就是穩賠。從來沒有人會說:「嘿,我想要花 20,000 美元買全新的車,然後過一個月,等它價值大減時,我再用 17,000 美元把它賣掉。」那你為什麼要對股票做相同的事? 我來告訴你,為什麼大部分的人會這麼做:單純的恐慌。他們受到其他人的情緒感染,當市場崩盤時,他們就去做其他人都在做的事:賣出。他們認為賣出就是防止更多虧損,你一定也會被感染到這種歇斯底里。 記住,當你擁有股票時,只會有理論上的損益。在賣出之前,你不會有實際上的虧損。假如你不希望它變成實際上的虧損,就繼續持有它,直到股市回頭走高為止。拜託了,我求你,不要在市場下跌時賣出!守則是買低賣高。假如在市場下跌時賣出,你就是反其道而行。   二號守則:股市下跌就是大特賣! 那麼,不該在市場的什麼情況時買進呢?你猜對了!不要在市場上漲時買進。 你寧可在五月時為新的泳衣付全額,還是等九月大特賣時再去買?你寧可為冬季大衣付全額,還是等到春季特賣時?我個人一直都是避免付全額買下任何東西,我只在特價時去買。你也可以在特價時入手股票,那要怎麼做呢?只要在市場下跌時買進即可。股價會下跌,你便可以用「折扣價」入手。在市場崩盤中或崩盤後買進,在市場飆升時賣出。買低賣高,這是投資的根本守則。 問題是當市場熱絡時,你會感染到其他人的狂熱。錯失恐懼症不容小覷。當你投資是以此為憑時,它會導致巨大的後果。那最容易的成功方法是什麼呢?就是跟其他人所做的事相反。家人和朋友是不是因為市場走低而恐慌,並把投資組合賣出?讚啦!股市在舉行清倉特賣時,就是你買進的機會。同事和鄰居是不是在吹噓投資組合來到史上最高點?這就在暗示,賣出而非買進的時候到了;你不想要付全額,不是嗎? 試著要有這樣的反應:(當股市下跌)「喔耶,大特賣!大家都來吧!」 嚴正警告:要是你準備開始投資,但市場行情真的很好呢?當你能買到低點時,你會繼續等待下滑或衰退嗎?這麼說吧:從來沒有完美的時機,請不要等十年才開始投資。現在開始,好過從不去做或慢點才做。千萬不要試著去預測市場的時間,假如你能避免在高峰期間買進,那就避免這麼做。一般來說,你要走的路就是即使市場在漲,也要一貫對市場投資。假如你準備好要投資,就不要因為還沒遇到股市衰退而延遲投資。 要盡其所能去買低賣高。說的比做的容易,你前面已經得到示警了。假如你遵照前兩條守則,那麼即使投資鳥基金,八成還是會勝過大部分的人,切記這點。以下再來多列舉幾項指導方針。   三號守則:長期投資就會勝利 三號守則是,要持有你的投資組合至少一年,理想上則要更久,像是五年、十年或二十年。還是那句老話,長期來看股市趨勢總是往上,但看短期則是波動的。你持有投資組合愈久,就愈可能會在投資上獲得勝利。 在此我要招認:我在 18 歲時開始投資股票,但從沒賣過任何一股。你猜現在怎麼了?我的投資組合大為成長。假如逐年或逐月來看我的報酬,你會看到很大的波動,虧損也很多,但虧損讓我高興,因為我知道獲利要來了。時間一久,我的投資組合便以一些顯著的成長獎勵了我的耐心、信任和冷靜的舉止。長期來看,你就是掌握一切的女王/國王。   四號守則:不要當控制狂 不要當控制狂。我可是歷來最嚴重的 A 型控制狂,所以要相信我的說法,相信我很了解掙扎這回事。假如你的計畫是買進某檔股票,而且每一天都分析它的表現,那你就該重新思考策略。我向你保證,天天查看股市,帶給你的只會是嚴重的憂慮和後悔。猜猜我多常看我的投資組合?一年兩次。我可是說真的, 猜猜我們在過去九年當中所遇到每次的小幅不景氣期間,是誰始終保持平靜?那就是我。「少即是多」的說法在此完美適用。一旦決定好策略並買了股票,就要順其自然。投資應該要少煩心,偶爾看一眼,但多半還是把它忘了比較好。四號守則當屬最佳守則,因為假如你遵照它,幾乎就會自動遵照一號到三號守則。完美。   更多投資心法,好文推薦你: 別再觀望 0050... 陳重銘:買進 0056,把握 2大進場時機 賺很大! 行情不好,是該改買 債劵 ETF 替代股票 ETF 了嗎? 一張圖告訴你! 不選股、不盯盤,照樣贏過股市 70%的人!他用 ETF 只花 5年 就存到 400萬! 0050、0056怎麼挑?10大常見問題,陳重銘來解答:操作守 3招、存它30年,退休年領 88萬! 陸股ETF中信中國(00752)去年掛牌,今年已勝台股ETF報酬率,陳重銘堅信:東西對了,交易量會增   本文摘自《讓可愛的錢自動滾進來:27歲財務自由的理財7步驟》,作者:Rachel Richards (瑞秋李察斯  )、出版社:時報出版 ( 圖:shutterstock / 責任編輯:chou )

總被笑「幫房東繳房租」...買不起房錯了嗎?十件「無殼族」才能感同身受的心酸語錄!

  【我們想讓你知道】 房價居高不下,買房成為許多人心中遙不可及的夢想,有些人乾脆放棄買房的念頭,認為反正租屋就好,但事情可沒這麼簡單,不買房久而久之,才發現原來也要忍受不少自己才懂的心酸。   文 / 網路溫度計   No. 10 想申請卻一直排不到社會住宅 符合條件才有資格申請社會住宅,擁有申請資格卻不一定就能申請成功!由於可以用以市面租金行情約八折的價格入住,每當釋出新的社會住宅承租名額,就會吸引眾人爭相申請,但所謂僧多粥少,數量仍遠不及需求的情況下,每當公布抽籤結果,往往就只是讓人再一次希望落空啊!   No. 9 沒房親戚瞧不起 小時候親戚最愛比誰家小孩考試一百分、考上哪間學校,出社會後原本以為可以就此鬆一口氣,想不到競賽全面升級,變成誰結了婚、買了車或房,猶如一場人生軍備競賽,少了任何一項就會在親戚心中被扣分,淪為茶餘飯後的閒話,讓人不禁不服氣的想問,換作你們生在這世代「你買的起嗎?」   No. 8 被笑是幫房東繳房貸 低利率的大環境之下,越來越多人認同「租不如買」的觀念,比起租屋,買房每月攤還的本金加利息,說不定才多幾千塊,繳完房貸名下還能多一間房子,反觀租屋每月繳房租,最後房子還是房東的,因此被不少人笑是幫房東繳房貸。不過對很多人而言,不是不懂這個簡單的道理,重點是拿不出頭期款買房啊!   No. 7 常常要搬家 雖然說在外租屋的好處,可以說是想住哪就住哪,反過來卻也是一項壞處,因為可能因此經常需要搬家。有些人幸運遇到好房東,一住可以順利住上十幾年,有些人卻一波三折,遇到房東想要賣房、留給兒女住或是調漲租金等等,就算不想搬家也只能摸摸鼻子,打開租屋網再找自己下一個避風港了。   No. 6 房東拒絕報稅、遷戶籍 按照法規房東不能拒絕房客遷戶籍、報稅,租約上也不能有這些限制,這是為了保障租戶的權益,不過,實際上很多房東因為不想承擔相關的風險、額外成本,私下都還是會拒絕,承租前如果表示想要遷戶籍、報稅,恐怕只會收到一個尷尬又不失禮貌的微笑,謝謝再聯絡了。   No. 5 租屋被限定性別 一定很多人都曾發生過這種情況,找了很久的房子,好不容易看到一間自己喜歡的小套房,最後才發現「限女」、「限男」。姑且不論那些整層男生、女生的公寓,有的房東單純認為租給女生比較會保持屋子的乾淨,男生交友比較單純,這種毫無科學根據的性別刻板印象,只能說房東你開心就好啦!   No. 4 年紀大租屋越來越困難 不得不說找房有時候跟職場很像,年紀大的人都不吃香,確實許多房東都不傾向租房給有年紀的租客,認為年紀大不必要的麻煩也多,擔心老了還買不起房,經濟上是不是有什麼問題。就曾發生有年長房客家中發生變故一再拖繳租金,硬是把人趕走房東一方面感到於心不忍,但沒繳房租又屬事實,陷入進退兩難的尷尬局面。   No. 3 高租金永遠存不到錢買房 想買房就要先存錢,想存錢必須先努力工作,但很多人北漂工作不得不租房,高房租又讓人很難存下一筆錢,形成一個「為了買房要先工作,為了工作租房又存不到錢」的惡性循環。現今房價依然居高不下的情況,除非住在家裡或是收入名列前茅,否則在外租房還想要存下買房頭期款,恐怕比登天還難。   No. 2 不能照自己喜歡裝潢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張未來住家的夢想藍圖,希望能把家裡設計成自己喜歡的樣子,但對於租屋族來說,最大的差別就在於就算有錢,也沒辦法照自己喜好去裝潢設計房子。畢竟房子不是自己的,就算房東同意,相信也沒人願意自掏腰包,幫房東來一場舊屋大翻修,只為了自己能住上短短幾年吧!   No. 1 沒房比較難結婚 俗話說「有車有房是人生勝利組」,現在許多男人被要求有車有房才能嫁,姑且不論這樣的條件是否太現實,但結婚後馬上要面對各種經濟重擔,有車有房確實不失為一種衡量標準,因此,沒房的人往往淪為婚姻市場裡的弱勢族群。房子買不起,又談何結婚,對於許多買不起房的人來說,真的是百般無奈啊!   更多有趣排名,好文推薦你: 高公設比悲歌!買房前的美好想像...SPA池放鬆、與好友K歌...你真的有用到嗎?10大最廢公設,快看看你家有沒有上榜! 你也是「脫北者」嗎?買房大哉問!揭密新北近捷運 新成屋 10 大熱議建案 時代的眼淚!盤點 10 大 你有錢也買不到「在台灣消失的飲料」!  千萬別錯過!網路討論度超高 10大你可能忽略的「發財徵兆」!第1名實在太離奇了... 【盤點】鄉民股神10大用語!「法會、睡公園、幫抬轎」是什麼意思?   本文由 網路溫度計 授權轉載,原文 於此  ( 圖:shutterstock / 責任編輯:chou )  

Joeman 也大推的「房地產入門」!到底該買房還是租房到老?專家 4 觀念判斷到底哪個好!

【我們想讓你知道】 買房是人生大事,攸關你如何安排自己的資產,及怎樣看待資產與投資。其中,對一般人而言,最大的功課大概就是「有限的資金應該怎麼運用?」每個人一生中可以賺進的財富有限,買房又是非常大筆的開銷支出,常常會是一個選擇不同,就會改變往後的人生,無怪乎大家都非常審慎看待。   文 / Ted   用四個不同的問題,分享自已對於「有限資金,有效利用」的看法與觀念: 用信貸作為財務槓桿,借錢買房或裝潢? 我買房時很年輕,當時也沒有小孩,在沒有家累的情況下,可以相對無顧忌提高自己的財務風險,所以裝潢費用是透過信貸借來的。但如果問我是否鼓勵開高自己的財務槓桿買房?對現在的我來說,每個人所遇到的情況、基準點與未來的變數都不一樣,因此我趨向保守。 如同前文所言,因為當時的我還年輕,幾乎是一人飽全家飽,在相對沒有很多壓力或變數的生活條件下,我可以自己規劃資產分配,就算發生危機或風險,也可以用自己的本事增加收入。當時的想像是,就算下班後要去兼職,我都有把握可以還清這筆借款。 但在有家庭成員之後,我就不建議大家去做這樣的事情,因為你的冒險,其實是押上全家人生活水平與開銷的風險。對我來說,裝潢跟買房是兩件事,買房是資產配置,裝潢是消費,更何況,如果超過能力所及,它會是奢侈性消費。 過往台灣人的觀念裡,買房子是可以容許借錢與貸款,只要你的財務槓桿計算好,貸款是很常見而且合理的支出,因為大家都認為房子是資產、未來會有漲幅,你可以將房子視作金融商品,當然也是你個人資產累積的一部分。 但裝潢不會有漲幅,而且還會折舊,未來在賣房時,高級的裝潢也不一定能為房子加值,所以在裝潢上,我建議大家偏向合理預估自己能負擔的消費範圍去做設計,並且不要抱有可以回收的期待。   第一桶金到底要拿去買房,還是投資? 這個問題簡直是千古不變、歷久彌新。隔一陣子就會有新聞出現,類似「現在我手上有筆錢,是要拿去買房還是買股票?」這樣的標題,總會引起大家討論。 我自己看,很多事情都是結果論。2003 年 SARS 席捲全球,當時危機入市買房的人,現在資產一定翻了數倍;2020 年新冠肺炎疫情導致全球股價下挫,260 元大手筆買入台積電股票的人,以現在 580 到 600 元左右的價位(截至 2020 年 4 月),也是翻了2.5 倍行情。 但你在 SARS 時期敢買房嗎?在 2020 年全球因疫情鎖國封城的期間,真的敢把手上的現金全數投入股票市場嗎?我想每個人的答案都是不一定的,用事後諸葛的角度來看,當時的投資絕對有豐厚回報,但誰能知道什麼樣的時機,該做什麼樣的決定?沒有人能預測未來會發生什麼變化,你只能為自己,在當下做一個最合理的決定。 每個二選一的抉擇都簡化了周遭環境變因。可能你買房是為了成家,如果不買,家人就必須一直仰賴租房,不論未來就學或工作,都不那麼穩定。這筆錢雖然沒有投入股市,為你賺進股價升值的報酬,但你買了房子,有一個安定的居住環境,這筆獲利又該怎麼計算呢? 我們都想要用最少的錢贏得最多的報酬,但有形、無形的付出與收穫卻很難估量,更何況我們是用現在的眼光,回推當年的決定,這些都是不合理的懊悔與檢討。無論是買房、買股票或是任何一種投資,只能用當時所擁有的資訊,為自己做一個「進可攻、退可守」的選擇,才是合理行為。與其問外人「我該買房還是投資?」其實你該想的是,「該做什麼決定,對現在的我會換來相對好的結果?」   買房或是租房到老? 這個問題也是大哉問,但都根基於大家「資源有限,但欲望無限」的心理狀態,所延伸出來的終極選擇題。租房到老要負擔的風險是,市場上沒有房子要租給你,房東對於年齡較大的租客有疑慮。 至於何謂年齡較大?我們用法定 65 歲可以享有各式長者福利為基礎,推算台灣 2019 年公布的人口平均餘命,男性是 77.7 歲、女性是 84.2 歲,平均而言從被認定為「老人」到死亡,還有約 16 年的時間,你必須找到房子租你,讓餘生有地方可遮風擋雨,這在現在的租屋市場上,不是件容易的事情。 其次,當然你也可以去住老人養護中心,以平均一個月 3 萬元、需準備約 16 年的安養費計算,你必須為自己準備大約 580 萬的費用,才有一個空間可以過日子。說真的,如果換成現實的費用來看,我認為還是買房比較划算。   買房自住或是買房出租? 有關買房投資,通常都是在資產配置上相對有選擇的人,簡單來說就是資金足夠,不動產會是你能拿來作為投資獲利的其中一個選項,我對於這個選擇沒有特別意見,不過整個社會的氛圍與眼光,這樣的人就算是「炒房族」。 如果你將房子作為金融商品來討論,我們可以用本金跟收益來看,其實不動產近年的漲幅是差的,需要的資本與等待的時間,相對於其他商品而言是多且長的。不過以風險而論,不動產下跌的機率較低,跌幅也有限,並且有「保底」性質,意即,即便你投錢下去,整個大環境或市場下修,你也不會血本無歸。 在種種條件之下,既然房子的獲利以比率來看不高,那所有的問題都會導向你的資產豐厚與否、風險承擔度高還是低,希望做長期穩健或是短期獲利的投資等,綜合評估之下,再來考慮房子是否能夠作為你配置資產與投資的一個選項。 最後其實不難理解,如果有能力,我的立場仍舊是建議大家買房,即便是買在近郊區的地方也無所謂。因為買房其實換得的是某種心靈上的自由,即便你的財務自由會因為貸款而產生限制,但在付貸款時,你終究知道這是「買房子」,而不是把錢給別人,無法回收;你一定也清楚,房子是會有殘值的,即便今日房市緩跌,它也不會跌停或歸零,在持續付出貸款的同時,你的得失心就會慢慢平衡,你終究是為「自己」買了一個安身立命的居所。   更多房地產買與不買,好文推薦你: 星巴克儲值卡、健身房會員卡...月薪只賺3萬,快丟掉這5樣東西,徹底擺脫習慣性過度消費  房貸繳完 100 萬,老婆卻想再增貸買車!夫妻月入 8 萬,卻每月花光... 沒有理財共識,怎麼辦?  買房,往往是年輕人的第一個負債!陳重銘:別急!每月存兩張 0056,十年後每月 4萬現金流輕鬆購屋!  37歲夫妻育 2兒,力拚 7年還 400萬房貸!她嚴格執行「斷捨離理財法」,還可年年帶婆婆出國旅行  拒當月光族!專家:存錢三字訣「省、存、配」,月薪 5 萬 也能買下 70 坪大房子!    本文摘自《35線上賞屋的買房實戰課:房價走勢‧看屋心法‧議價重點,43個購屋技巧大公開!》,作者:Ted、出版社:聯經出版公司 ( 圖:shutterstock / 責任編輯:chou )

第一次買房好緊張 有什麼要注意的?專家解密 3 大看房重點 讓你遠離房產地雷

    【我們想讓你知道】 大家都會有第一次買房子的時候,買房的錢常常是辛苦存來、賺來的,所以希望能發揮他的最大價值,買到最理想的房子。但我們都不是房地產投資高手,都只是新手,有哪些事是第一次買房需要注意的呢?   文 / Ted   我自己認為,買房子最重要的事情不是頭期款。我知道大家聽到這句話,一定會產生「我連頭期款都沒有,怎麼還說這件事不重要」的疑惑。因為我相信每個人在估算頭期款時,一定會將目前擁有的資金及未來的還款能力都估算進去,然後找出一個可入手的「總價帶」,再依照這個金額去找符合預算的物件。 既然如此,我們應該都會同意,其實你手上所擁有的資金,九成以上都是固定、不會大幅增長。如果在這樣的先決條件下,其實根本不用考慮自己的頭期款有多少,反而應該要更深一層思考「我擁有這些頭期款,應該要做哪些選擇?」 因為錢是固定的,所以你要考慮的會是其他條件。就我而言,「居住空間的大小」會是第一要素。因為房子跟你生活的時間最久,愈小的空間愈有屈就感,住起來的舒適度也會不夠,所以我認為衡量好需要的坪數,再考慮其他事情比較重要。 但一定也有很多人會說:「這些錢只能買在蛋白區(即市中心周圍之地),離原本生活、工作的地方有好大一段距離。」由於蛋黃區(即市中心,熱鬧且交通方便的區域)房價居高不下,這是一定會發生的問題,交通可以依靠大眾運輸工具、買車改善,但產品的品質好壞、鄰居的狀況,會影響你更長更久的時間。所以我總是說,買房子最終看的還是產品,產品好,其他的東西你一定能捨棄。   從三個地方,判斷房子的好壞 ❶ 社區的規劃 假設你買的是預售屋,我會先看整體社區的規劃,想像住起來是否舒適。例如一層樓有幾戶、社區有幾棟、停車位在哪裡,及整體社區的公共設施、動線規劃、逃生路線等,是否都符合需求。如果是成屋,也是相同道理,先了解社區環境就對了。   ❷ 鄰居的素質 雖然很難預先知道鄰居好壞,除了多打聽外,若你買的是預售屋且主打「建商也住在這裡」,某種程度就會是品質保證。另外,套房比較多的產品,相對租戶也多,這時候出入的人口就會複雜些,鄰居的狀況也會比較難掌握。   ❸ 產品的優劣勢 很多人都會問:「到底要看多少房,我才能買到自己喜歡的房子?」答案或許真的是愈多愈好,但沒有標準答案。這個愈多愈好的前提是,剛開始看房時,你會覺得採光、樓高、格局、房型、交通等各條件都非常重要,所以每個都不會放過,那自然每間房對你來說都不滿意;或者終於看到一間滿意的,但價格卻遠遠負擔不起。   我們只能在有限的條件裡,選擇自己能選擇的產品,所以看愈多房子,就會愈清楚自己喜歡什麼,把每個產品都看過一輪,從中排出自己在意的條件比較重要,尤其是室內的格局,一定要清楚思考優先順序,才有助於你下決定。   買房前,最容易忽略的三重點 ❶ 雜支及裝潢費用 很多人在買房後才發現,後續許多費用超乎自己原本的想像與規劃,其中裝潢費用占了大多數。好不容易買了一間好房子,但最後沒錢裝潢,或沒有多餘預算裝潢成自己喜歡的模樣,因此,在一開始就要預留這筆費用。   ❷ 社區的實際運作 建議在買賣房屋前,最好能加入住戶或已購戶群組,如果沒有辦法找到這樣的群組加入,也可以詢問社區的保全人員或瀏覽相關粉絲頁,甚至到各大論壇討論爬文,畢竟社區內很多大小事或注意事項,得靠所有人的力量才能完成。因此事前了解社區情況,是很重要的事。   ❸ 看房的次數 坊間有個說法是,想買房最少要看五十間房子。如果是同一間房,早上、晚上、雨天等不同時段都要看。我覺得這個說法完全合理,但是實現的機率很低,除非你已經下了斡旋金,對方才有可能空出時間帶你看這麼多次。 另外,分時段看房主要是看交通環境、噪音、粉塵、漏水、西曬等問題,這些狀況確實會讓你在買房上產生疑慮,但交通環境不可控,而噪音、粉塵與漏水則可透過專業的工程技術解決,如此一來,這些問題反而都不是大問題了。 第一次買房要注意的事實在太多了,無法一一詳述,但我想要強調一個很重要的觀念,房子跟手機、電腦不一樣,這些3C 產品的規格、價格相對透明,但房子則不同,無法說換就換,所以一定要看得夠多,才會明確知道自己的需求及想要的產品規格。既然可能是一輩子僅有一次的買賣,請務必慎重為自己做好決定。   更多房地產買與不買,好文推薦你: 星巴克儲值卡、健身房會員卡...月薪只賺3萬,快丟掉這5樣東西,徹底擺脫習慣性過度消費  房貸繳完 100 萬,老婆卻想再增貸買車!夫妻月入 8 萬,卻每月花光... 沒有理財共識,怎麼辦?  買房,往往是年輕人的第一個負債!陳重銘:別急!每月存兩張 0056,十年後每月 4萬現金流輕鬆購屋!  37歲夫妻育 2兒,力拚 7年還 400萬房貸!她嚴格執行「斷捨離理財法」,還可年年帶婆婆出國旅行  拒當月光族!專家:存錢三字訣「省、存、配」,月薪 5 萬 也能買下 70 坪大房子!    本文摘自《35線上賞屋的買房實戰課:房價走勢‧看屋心法‧議價重點,43個購屋技巧大公開!》,作者:Ted、出版社:聯經出版公司 ( 圖:shutterstock / 責任編輯:chou 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