國內ETF的熱潮持續擴散,台灣業者發行ETF至今年將滿14年,前面11年,ETF投資標的每年只有個位數的發行量,2015年起卻呈倍數增長,發行了13檔,2016年發行28檔,今年至2月8日止就已經發行了5檔,目前國內ETF總數量已達69檔,資產規模則從2003年的394餘億元,增加至2016年底的2600餘億元,成長近5.6倍。
 
隨著投資熱度持續升高,近年積極發行ETF產品、一心想要超越龍頭元大投信的富邦投信董事長胡德興表示,富邦今年會以ETF產品為主,發行量是2位數。而緊追在富邦投信之後的國泰投信也非常積極,這些投信業者們,不只在數量上競爭,也在產品類型上互別苗頭。
 
因此,ETF產品原本只有完全追蹤指數的原型ETF,增加了看空市場走勢的反向型ETF、倍數看漲或看跌的槓桿型ETF;投資標的也從股價指數,擴增到商品、匯率、債券等。觀察業者近1年發行ETF的模式,每發行一種ETF產品,會同時推出原型、反向、槓桿等3檔,來滿足不同投資人需求。

 
ETF產品多元化發展
僅少數標的適合長期投資

 
國內ETF市場鬧熱滾滾,成立將滿24年的海外ETF市場也不遑多讓。1993年美國推出全球第1檔SPDR S&P 500 ETF(股市代碼SPY)至今,全球ETF總發行量已經超過上千檔,包含債券、房地產、原物料、黃金及匯率等多元化的產品類型。
 
根據資誠(PwC)全球ETF調查報告,預測全球ETF總資產將在2021年超過7兆美元,是2015年底的1.5倍多。其中,北美(美國為主)ETF的資產總值,將由2015年底的2.1兆美元增加至5.9兆美元,年複合成長率23%;歐洲ETF的資產總規模,則由2015年底的4600億美元增加至1.6兆美元,年複合成長率28%,成長最多;亞洲市場規模相對較小,預期資產規模將由2015年底的2080億美元增加至5600億美元,複合年成長率22%。
 
當投資人支付較高的費用成本,多數基金績效卻只貼近指數時,同樣績效緊貼追蹤指數,但費用相對低廉的被動式操作ETF,就吸引了投資人的目光,因此成為基金業者想擺脫經營困局的新選擇。
 
長期投資且推廣ETF的財經作家綠角表示,很高興台灣ETF市場朝國際化靠攏,讓投資人的選擇可以更多元化,不過他提醒,槓桿、反向等ETF蓬勃發展,但就指數化且長期投資的角度來看,投資人不但用不到,且可能反受其害。
 
另一位知名財經作家怪老子蕭世斌,則以「等很久」來表達對ETF國際化的歡迎,然而他卻說,國內業者發行的ETF中,只有元大台灣50(0050)、元大S&P 500(00646)以及元大美債20(00679B)值得購買且長期持有10年以上。
 
為什麼2位ETF達人如此評論?這就要從產品的型態及操作方式兩方面來了解,這也是ETF投資人需要自我修練的功夫!
 

5關鍵挑選ETF
不是隨便買都能賺

 
ETF的分類方式與共同基金類似,不過專家與業者特別提醒投資人,追蹤指數的原型ETF適合長期投資,反向與槓桿型ETF只能短線操作。也就是說,投資人必須先確認標的市場,以及投資目的是長期投資或想要短線投機,再從眾多ETF商品中,根據以下5個關鍵條件,來挑選適合自己的ETF。
 
關鍵1 指數架構 首選全市場指數
 
看指數架構有2個角度,一是指數涵蓋面,另一個是編製方式。
 
涵蓋面最大的是全市場指數,包含掛牌上市的每一檔有價證券,例如台灣加權股價指數、日本東證股價指數;部分涵蓋的指數,則是依據某些標準來挑選有價證券並加以編製,例如道瓊工業指數是挑選S&P 500指數中最優質的30檔強勢個股編製而成;日經225指數是從東京交易所上市的股票中,選取市值大與流動性最佳的225檔優質藍籌股加以編製而成。
 
編制方式也有2種,一種是以股價加權計算的指數,以美國道瓊工業指數與日經225指數為代表,另一種是以市值加權計算的指數,例如台灣加權股價指數、日本東証股價指數、富時中國A50指數等,是目前最普遍的編制方式。
 
為什麼指數架構很重要?因為ETF是複製所追蹤的指數成分標的而成,ETF的績效必須盡可能貼近所追蹤的指數,所以標的指數中成分股的表現好壞,會直接影響投資人的報酬。


綠角建議,指數化投資優先以全市場指數為首選,市值加權方法才能幫投資人取得市場報酬,因此優於價格加權。富邦投信量化及指數投資部資深協理廖崇文的看法也和綠角一樣,因為市值大通常表示流動性高,而挑選特定條件個股編制的ETF,則可能錯失獲利機會,例如0050挑選50檔市值最大的個股,就會忽略小型股的成長機會。
 
不過有一個市場例外,廖崇文強調,唯一具成長股特性的那斯達克指數,涵蓋未來5年新經濟的代表公司,即便只挑選具代表性的100檔個股,也不會錯過成長契機。指數架構攸關ETF報酬的另一層意思是:ETF直接曝露市場風險,值得投資人留意。
 
關鍵2 內扣總費用率 影響ETF報酬
 
投資人必須負擔且由ETF資產內扣的費用,包括經理費、保管費、上市費及上市年費、指數授權費、期貨轉倉費用等,相關資料可以在公開說明書中找到。這些費用是投資人要負擔的成本,為資金資產價值的減項,內扣總費用率的高低,直接影響ETF的報酬表現。
 
偏愛投資境外ETF的綠角統計,台灣ETF的費用率普遍較境外ETF來得高。由台灣業者發行、投資國際股市的ETF,年度費用率約在0.7%~0.8%之間,美國的ETF則約在0.05%~0.15%之間。綠角強調,不要小看每年0.5%~0.6%的差距,長期下來會帶來不小的財富差距。


另外,公開說明書上寫的費用率未必是實際發生的費用率,投資人應該每年確認業者公布的實際發生總內扣費用,來確認實際負擔的成本有多少。
 
小標:關鍵3 追蹤誤差越小 越貼近市場表現
 
追蹤誤差是指ETF績效與所追蹤指數績效之間的差距,追蹤誤差大小,代表ETF績效偏離追蹤指數的大小,是投資人必須留意的風險。
 
ETF追蹤指數需要一定的營運成本,加上持有現金部位、成分股變動調整等影響,通常績效會落後追蹤指數一些。追蹤誤差越小,代表ETF表現越接近所追蹤的指數,越能帶給投資人貼近和追蹤指數一樣的報酬,誤差比率如果等於總內扣費用比率,這是ETF績效最好的表現。
 
如果內扣費用率不高,但追蹤誤差大,對投資人的報酬率會很傷,綠角觀察指出,採樣追蹤的ETF比較容易發生這樣的情況。蕭世斌則認為,投資標的指數是不是具成長性,未來可呈上漲趨勢才是關鍵,追蹤誤差小代表基金公司管理ETF績效好,對報酬有加乘的效果。

 

  1. 首頁
  2. 生活理財家

ETF浪潮來襲 5關鍵+2功夫=自動獲利

An awesome picture

國內ETF的熱潮持續擴散,台灣業者發行ETF至今年將滿14年,前面11年,ETF投資標的每年只有個位數的發行量,2015年起卻呈倍數增長,發行了13檔,2016年發行28檔,今年至2月8日止就已經發行了5檔,目前國內ETF總數量已達69檔,資產規模則從2003年的394餘億元,增加至2016年底的2600餘億元,成長近5.6倍。
 
隨著投資熱度持續升高,近年積極發行ETF產品、一心想要超越龍頭元大投信的富邦投信董事長胡德興表示,富邦今年會以ETF產品為主,發行量是2位數。而緊追在富邦投信之後的國泰投信也非常積極,這些投信業者們,不只在數量上競爭,也在產品類型上互別苗頭。
 
因此,ETF產品原本只有完全追蹤指數的原型ETF,增加了看空市場走勢的反向型ETF、倍數看漲或看跌的槓桿型ETF;投資標的也從股價指數,擴增到商品、匯率、債券等。觀察業者近1年發行ETF的模式,每發行一種ETF產品,會同時推出原型、反向、槓桿等3檔,來滿足不同投資人需求。

 
ETF產品多元化發展
僅少數標的適合長期投資

 
國內ETF市場鬧熱滾滾,成立將滿24年的海外ETF市場也不遑多讓。1993年美國推出全球第1檔SPDR S&P 500 ETF(股市代碼SPY)至今,全球ETF總發行量已經超過上千檔,包含債券、房地產、原物料、黃金及匯率等多元化的產品類型。
 
根據資誠(PwC)全球ETF調查報告,預測全球ETF總資產將在2021年超過7兆美元,是2015年底的1.5倍多。其中,北美(美國為主)ETF的資產總值,將由2015年底的2.1兆美元增加至5.9兆美元,年複合成長率23%;歐洲ETF的資產總規模,則由2015年底的4600億美元增加至1.6兆美元,年複合成長率28%,成長最多;亞洲市場規模相對較小,預期資產規模將由2015年底的2080億美元增加至5600億美元,複合年成長率22%。
 
當投資人支付較高的費用成本,多數基金績效卻只貼近指數時,同樣績效緊貼追蹤指數,但費用相對低廉的被動式操作ETF,就吸引了投資人的目光,因此成為基金業者想擺脫經營困局的新選擇。
 
長期投資且推廣ETF的財經作家綠角表示,很高興台灣ETF市場朝國際化靠攏,讓投資人的選擇可以更多元化,不過他提醒,槓桿、反向等ETF蓬勃發展,但就指數化且長期投資的角度來看,投資人不但用不到,且可能反受其害。
 
另一位知名財經作家怪老子蕭世斌,則以「等很久」來表達對ETF國際化的歡迎,然而他卻說,國內業者發行的ETF中,只有元大台灣50(0050)、元大S&P 500(00646)以及元大美債20(00679B)值得購買且長期持有10年以上。
 
為什麼2位ETF達人如此評論?這就要從產品的型態及操作方式兩方面來了解,這也是ETF投資人需要自我修練的功夫!
 

5關鍵挑選ETF
不是隨便買都能賺

 
ETF的分類方式與共同基金類似,不過專家與業者特別提醒投資人,追蹤指數的原型ETF適合長期投資,反向與槓桿型ETF只能短線操作。也就是說,投資人必須先確認標的市場,以及投資目的是長期投資或想要短線投機,再從眾多ETF商品中,根據以下5個關鍵條件,來挑選適合自己的ETF。
 
關鍵1 指數架構 首選全市場指數
 
看指數架構有2個角度,一是指數涵蓋面,另一個是編製方式。
 
涵蓋面最大的是全市場指數,包含掛牌上市的每一檔有價證券,例如台灣加權股價指數、日本東證股價指數;部分涵蓋的指數,則是依據某些標準來挑選有價證券並加以編製,例如道瓊工業指數是挑選S&P 500指數中最優質的30檔強勢個股編製而成;日經225指數是從東京交易所上市的股票中,選取市值大與流動性最佳的225檔優質藍籌股加以編製而成。
 
編制方式也有2種,一種是以股價加權計算的指數,以美國道瓊工業指數與日經225指數為代表,另一種是以市值加權計算的指數,例如台灣加權股價指數、日本東証股價指數、富時中國A50指數等,是目前最普遍的編制方式。
 
為什麼指數架構很重要?因為ETF是複製所追蹤的指數成分標的而成,ETF的績效必須盡可能貼近所追蹤的指數,所以標的指數中成分股的表現好壞,會直接影響投資人的報酬。


綠角建議,指數化投資優先以全市場指數為首選,市值加權方法才能幫投資人取得市場報酬,因此優於價格加權。富邦投信量化及指數投資部資深協理廖崇文的看法也和綠角一樣,因為市值大通常表示流動性高,而挑選特定條件個股編制的ETF,則可能錯失獲利機會,例如0050挑選50檔市值最大的個股,就會忽略小型股的成長機會。
 
不過有一個市場例外,廖崇文強調,唯一具成長股特性的那斯達克指數,涵蓋未來5年新經濟的代表公司,即便只挑選具代表性的100檔個股,也不會錯過成長契機。指數架構攸關ETF報酬的另一層意思是:ETF直接曝露市場風險,值得投資人留意。
 
關鍵2 內扣總費用率 影響ETF報酬
 
投資人必須負擔且由ETF資產內扣的費用,包括經理費、保管費、上市費及上市年費、指數授權費、期貨轉倉費用等,相關資料可以在公開說明書中找到。這些費用是投資人要負擔的成本,為資金資產價值的減項,內扣總費用率的高低,直接影響ETF的報酬表現。
 
偏愛投資境外ETF的綠角統計,台灣ETF的費用率普遍較境外ETF來得高。由台灣業者發行、投資國際股市的ETF,年度費用率約在0.7%~0.8%之間,美國的ETF則約在0.05%~0.15%之間。綠角強調,不要小看每年0.5%~0.6%的差距,長期下來會帶來不小的財富差距。


另外,公開說明書上寫的費用率未必是實際發生的費用率,投資人應該每年確認業者公布的實際發生總內扣費用,來確認實際負擔的成本有多少。
 
小標:關鍵3 追蹤誤差越小 越貼近市場表現
 
追蹤誤差是指ETF績效與所追蹤指數績效之間的差距,追蹤誤差大小,代表ETF績效偏離追蹤指數的大小,是投資人必須留意的風險。
 
ETF追蹤指數需要一定的營運成本,加上持有現金部位、成分股變動調整等影響,通常績效會落後追蹤指數一些。追蹤誤差越小,代表ETF表現越接近所追蹤的指數,越能帶給投資人貼近和追蹤指數一樣的報酬,誤差比率如果等於總內扣費用比率,這是ETF績效最好的表現。
 
如果內扣費用率不高,但追蹤誤差大,對投資人的報酬率會很傷,綠角觀察指出,採樣追蹤的ETF比較容易發生這樣的情況。蕭世斌則認為,投資標的指數是不是具成長性,未來可呈上漲趨勢才是關鍵,追蹤誤差小代表基金公司管理ETF績效好,對報酬有加乘的效果。

 

理財工具推薦

    • 財經APP連續52個月排行第一名

    • 掃發票、同步手機載具,自動對獎&匯款

    • 獨家推出繳費中心,繳完自動記帳超方便